4、交流:汇报调查结果,了解磁的广泛用途。 九、拓展:磁铁游戏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2、问题: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
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
4、交流:学生汇报设计方案,其他组的学生可以置疑,以便设计组改良自己的设计。
5、制作:学生分组按改良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可以共同参与评价。
十、小结
第十课:指南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 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4、通过研究磁化现象,培养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重点难点:能准确使用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指示南北方向等词汇来表述;培养解决怎样使磁铁沿着水平方向转动的问题的能力;通过制作指南针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塑料水槽、缝衣针、厚纸片、大头针、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 2、问题: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3、目的:引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一:小磁船的探究
16
1、准备:大小不同的几块条形磁铁、发泡塑料块、水槽、指南针、铁条等。 2、导入:出示课本图。
按课本中的方法做成多艘“磁船”。将“磁船”放入水槽中的水面上。 3、问题:拨动各艘“磁船”,待其静止下来后,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4、思考:如果用普通的铁条代替磁铁重复做此实验,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吗? 用指南针与“磁船”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5、实验:学生分组按步骤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6、交流:各组汇报和交流实验结论。
7、目的:知道指南针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 三、活动二:制作指南针
1、导入:出示制作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2、问题: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制作指南针? 3、引导:引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制作的方法。
4、制作:按照确定的制作方法,各小组分别制作指南针。
5、运用:利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找出学校大门所在的大致方向。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十一课: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标:
1、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2、学会制作电磁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课时安排:3 课时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铁钉、电线、大头针、电池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7
1、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电磁起重机图片。
2、问题: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3、目的:导入后续活动主题。
二、活动一: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1、导入:电磁起重机的吸盘里到底有什么?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材料:干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钉等。
3、媒体:播放“电磁起重机” 视频,出示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图片。 4、问题:电磁起重机的内部有哪些装置?
5、制作: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 6、交流:各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并记录电磁起重机能吸铁的原因。 7、引导:老师要指导学生缠绕导线的方法。
8、目的: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后可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 三、活动二:电磁铁与磁铁
1、导入: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 2、问题: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3、设计: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 4、媒体:出示课本图。
5、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
6、小结: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如果把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的两端互换,电磁铁的极性也会改变。磁铁的磁极不能改变。
四、活动三: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1、导入:铁能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2、活动: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 3、问题: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4、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5、实验: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 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6、小结: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 五、小结本课教学内容。
18
第十二课:能量及其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2、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重点难点:经历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逆向思考等的研究,建立“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概念。
教学准备: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等实验材料、视频影片等,有关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各种机械的图片。
2、问题:你知道这些机械的名称吗?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吗?
3、引导:这些机械物体都必须给它们施加力量才能运动起来,而这些力量就是能量。
4、目的:通过直观的观察,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让小车动起来 1、导入:(展示实验用的小木车)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可以给这个小车一点能量让小车动起来吗?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2、讨论: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实验设计。
3、引导:我们要注意每一种让小车动起来的办法有什么不一样。 4、实验:各小组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制作活动,观察并记录。 5、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6、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学生在观察中风、磁、电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三、讨论
1、媒体:出示课本图
2、引导: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3、讨论:各小组进行讨论。 4、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引申;除了这些能量之外,还有其他的能量形式吗?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6、目的:进一步促使“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小结本课教学内容。
19
第十三课: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能。 课时安排:3 课时
重点难点:经历“让小水轮转起来”、“发电的实验”等两个活动观察、讨论、归纳、判断等研究,认识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教学准备:关于课文配图以及有关发电站的视频影片、模型、图片等,并准备好两个活动的材料以及活动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2、问题: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3、引导: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4、目的:产生研究能量转换的兴趣,尝试制造水电站的小模型进行研究。 二、活动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1、导入: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小水轮装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小水轮转起来? 2、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讨论。
3、引导:我们可以借助水流的冲击力使小水车转动起来。
4、目的:让学生知道,水流的能量可以使带有叶片的小水轮转动起来。活动中的小水轮相当于水电站中的涡轮机的叶片。水流冲击叶片,轮子就转动起来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