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10 谈中国诗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5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1 4:54: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谈中国诗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 梵(fàn)文 ..颦蹙(pín cù) 轻鸢(yuān)剪掠 ...B.无垠(yín) 凑泊(còu bó) ...蛾(é)眉 一蹴(jiù)而至 ..C.唐璜(huáng) 咻咻(xiū) ..洋溢(yì) 遥思远怅(chàng) ..D.犬吠(fèi) 兽槛(jiàn) ..

呜咽(yè) 数(shuò)见不鲜 ..

解析:“蹴”读“cù”。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吞言咽理 蛾嵋 空中楼阁 笔力轻淡 B.拔木转石 芦管 流毒无穷 词气安和 C.尖刻斩截 压韵 穷边涯际 凌风出尘 D.逍遥林下 防碍 不了了之 回肠荡气

解析:A项“嵋”应为“眉”,C项“压”应为“押”,D项“防”应为“妨”。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________。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2)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________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________;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3)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活,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________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A.暗合 忽略 差异 除非 B.契合 忽略 差别 除非 C.契合 忽视 差异 因为 D.暗合 忽视 差别 因为

解析:暗合:没有经过商讨而意思恰巧相合。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忽略:没有注意到,疏忽。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差异:差别,不相同的地方。差别:形式或内容上的不同。除非: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表示不计算在内,相当于“除了”。因为: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答案:A

4.下列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1

B.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C.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D.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解析:“等等”后的省略号改为逗号。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什么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行动点首先是领导干部放下那种居高临远的架子,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为人民谋利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根本点。 B.一个时期以来,郭明义群体的模范事迹在我们学校到处传颂,他的事迹中体现出的荡气..回肠的精神,感动并激励了全校师生。 ..

C.据说,王勃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是他在醉酒之后一蹴而就的,文中所显露的才气震....烁着古今,王勃也因之成为千古奇才。

D.美国习惯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习惯了世界宪兵的角色,在他眼中,看不得别国发展,别国发展了,他就大叫威胁,大加打压,如此看来,他对中国的指手画脚,百般遏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

解析:A.居高临远:处在高处看得远,形容目光高远;B.荡气回肠:形容(音乐、言辞)十分动人;C.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用在此处不妥,应为一挥而就。D.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答案:D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使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 解析:A.主客颠倒,应将“比较文学”与“我们”调换。C.成分残缺,“使读者”前应加“此诗”。D.语序不当,“逐渐腐化”与“缺乏变化”位置互换。 答案:B

7.钱钟书先生语言幽默、笔法灵动、善用比喻来说理。下面是对文本中几个句子的解说,对照文本,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

A.“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引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是说中国诗追求抒情性,并没有像西方诗一样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再有抒情诗,而是一蹴即至崇高的境界。 B.“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句中用“轻鸢剪掠”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中国诗轻短的特征。

C.“假如鞋子成了脚,脚也便成了鞋”——这里用“鞋子”比喻诗心,用“脚”比喻“诗体”,形象地说明“诗体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D.“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用“蛛丝网”作比,说明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征;用“钢丝网”作比,显现西洋诗的厚重。

2

解析:C项“鞋子”喻诗体,“脚”喻诗心。 答案:C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_______,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

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语段两个层次,一是谈创作活动与作品的关系,二是谈作品表现出的作者的个性特点,据此分析填入即可。 答案: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9.“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句话中的“特别‘中国’”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别‘中国’”是指独特的中国特色。 10.作者用“哈巴狗儿”作比,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的什么特点?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哈巴狗儿”作比,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就充西洋的特点。借此说明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11.“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作者为什么说读外国

3

的诗歌会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中国诗和西洋诗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我们读外国诗的时候会经常发现外国诗里有本国诗的成分,所以说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12.既然中国诗与外国诗是相通的,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外国诗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研究外国的诗会使我们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如到外地旅游能增加对家乡的爱恋一样。 三、语言表达

13.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该书作者钱钟书先生。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

钱钟书:你吃过鸡蛋吗? 汉学家:吃过。

钱钟书:你吃过鸡蛋以后有没有想过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 汉学家:没有想过。

钱钟书:那你也就不必见我了。 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你怎样表达你的希望呢?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次吃的“鸡蛋”味道非常特别,所以很想见一见那只非凡的“母鸡”。 14.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中心内容。(不超过18字)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连接着确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创作的形式和旨趣应和谐一致。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1.以下四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哂笑(shěn) 靓妆(liànɡ) ..袅袅(niǎo) 殒灭(yǔn) ..B.皈依(ɡuī) 濡染(rú) ..甲胄(zhòu) 积淀(diàn) ..C.万籁(lài) 诡谲(jué) ..渐染(jiàn) 冥顽(mínɡ) ..D.数落(luo) 趑趄(cí) ..

慵懒(yōnɡ) 缱绻(quǎn) ..

解析:A.靓妆jìnɡ,C.渐染jiān,D.趑趄zī。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力能扛鼎 唾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 突如奇来 混为一谈 天花乱坠 C.举止安洋 方枘圆凿 飞黄腾达 迫在眉睫

4

D.好景不长 毫无二致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

解析:A项,奈—耐;B项,奇—其;D项,捍—悍。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鲁迅一生记载了25篇书账(每本日记一篇),共计购书9 600册及古碑、刻石、画像等拓片6 900张,真是________!

(2)古丝绸之路旷古胜迹________,民俗民风淳朴敦厚,时刻激荡着美术家们的心灵,为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3)著名作家张贤亮不远万里专程到香港,________写下长篇专访,并从纯审美的角度指出宫雪花所掀起的热潮。

A.洋洋大观 蔚为大观 洋洋洒洒 B.蔚为大观 洋洋洒洒 洋洋大观 C.洋洋洒洒 洋洋大观 蔚为大观 D.洋洋洒洒 蔚为大观 洋洋大观

解析:洋洋大观:形容事物复杂繁多,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等。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专家指出,不管美欧日WTO诉中国稀土案胜败如何,从保护稀有资源的角度出发,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应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限制国内稀土的消费和开采。

B.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7日表示,中方针对乌克兰问题上将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他希望在尊重各方正当权益的基础上,实现克里米亚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

C.圣埃克絮佩里在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引人深思的哲理和令人感动的韵味,充满了诗意的忧郁和淡淡的哀伤。

D.镇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的便捷化和清晰化,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团队依靠该系统顺利完成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资源整合。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将“消费”和“开采”互换位置。B项,句式杂糅。将“针对”改为“在”,或删去“乌克兰问题”后面的“上”。C项,中途易辙。可在“充满”前加“书中”。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学创作的灵感会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和超越。________。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

①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 ②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

③它是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 ④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追求的人们 ⑤那么,人们只有束手等待它的降临吗?当然不是 A.③②①⑤④ B.③②⑤④① C.①⑤④②③ D.①④⑤③②

解析:由“它是……,是……,是……”的句式可知③②排在一起;“那么”是从另一个角度转换话题,所以⑤应排在②的后面。 答案:B

二、课外拓展

5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10 谈中国诗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5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wm3l5lwym3xy6q955p40ne2d1fp330149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