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直流系统应装设(ABCDE)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6.3 P18 A.母线电压过高信号 B. 蓄电池熔断器熔断信号 C.充电器直流失电信号 D.充电器故障信号 E.母线电压过低信号
173. 充电设备的额定电流的选择应该满足的统计有( ADE )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第7章 第7.2节,P250。
A.大于初充电电流 B. 大于放电末期电流 C.大于充电末期电流 D.大于事故放电后的补充电流 E.大于核对性放电后的充电电流
174. 控制负荷、动力负荷和直流事故照明共有蓄电池组的电压可采用(CD)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4.2 P6
A.24V B. 48V C.110V D.220V
175. 发电厂和变电所直流系统宜采用的接线型式有( AC )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4.5 P9
A.单母线 B. 双母线 C.单母线分段 D.双母线单分段
176. 下列宜由两组蓄电池供电方式的有(ACD)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4.3 P8
A.220~500kV变电所 B. 普通110kV变电所 C.发电厂的220kV网络控制室 D.发电厂的500kV网络控制室
177. 浮充电装置的输出电流应按( C )与( D )的总和选择。《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7.2.2 P23
A.动力负荷电流之和 B. 事故照明负荷电流之和 C.经常负荷电流之和 D.蓄电池组自放电电流
..
178. 蓄电池组的容量宜选择范围正确的是(AC)。《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习题集》(中国电力出版社)13 直流系统,P221。 A.铅酸蓄电池组容量宜选择在100~3000Ah内 B. 铅酸蓄电池组容量宜选择在50~2000Ah内 C.中倍率镉镍电池组容量宜选择在30~800Ah内 D.中倍率镉镍电池组容量宜选择在20~500Ah内
179. 关于事故停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5.2.2 P13
A.无人值班变电所3h B. 有人值班变电所1h C.与电力系统相连的发电厂1h D.交流不停电电源装置0.5h
180. 变电站的站址选择,应根据以下哪些要求进行全面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经济效益分析,选择最佳的所址方案。(ABCD)《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一2005)5.0.1 P7
A.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网络结构 B. 负荷分布 C. 城乡规划 D. 征地拆迁 181. 站区竖向布置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根据(ABCD)、土(石)方平衡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确定竖向布置形式,尽量减小边坡用地、场地平整土(石)方量、挡土墙及护坡等工程量,并使场地排水路径短而顺畅。《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一2007)6.1.3 P12 A.工艺要求 B. 站区总平面布置格局 C.交通运输 D. 雨水排放方向及排水点
182. 地下管线(沟道)布置应(ABCD),交叉时宜垂直相交。《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一2007)7.1.2 P21
A.路径短捷 B.适当集中 C.间距合理 D. 减少交叉
183. 变电站站内道路布置除满足(ACD)要求外,还应符合带电设备安全间距的规定。《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一2007)7.1.2 P21 A.运行 B.生活 C.检修 D.消防及设备安装
184. 管线敷设分为(ABC)三种主要方式,具体方式应根据工艺要求,自然条件,管径,管内介质,地下建、构筑物及管线数量等因素确定。《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一2005)6.4.2 P14
A. 直埋 B. 沟道 C. 架空 D. 排管
185. 构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组合包括(ABC)。《变电站建站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一2012)4.2.1 P9
A. 运行情况 B. 安装情况 C. 检修情况 D. 地震情况
186. 变电站构架及设备支架设计应根据(ABD),合理确定结构型式和设计使用年限。《变电站建站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一2012)6.1.1 P22 A.配电装置的布置型式 B.工程重要程度 C.地震烈度 D.工程建设环境条件
187. 变电构架根据其在配电装置中的作用及特性,可分为(BCD)。《变电站建站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一2012)6.6.1 P34
A.母线构架 B. 终端构架 C. 中间构架 D.转角构架
188. 导线张力的大小与(ABD)等因素直接相关。《变电构架设计手册》(中南院)1.2 P3 A.导线的档距及弧垂 B.导线自重 C.温度 D.覆冰厚度
189. 500kV架构柱宜采用(BD)。《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一2005)8.4.2 P37
..
A.钢筋混凝土环形杆 B.格构式钢结构 C.型钢结构 D.钢管结构
190. 下列荷载属于永久荷载的是:(ABC)《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2012 第4.1.2条 P9
A.土压力 B. 导线自重所产生的水平张力 C.结构自重 D.检修荷载
191. 变电站道路设计下述哪几项是正确的:(ABCD)《国家电网公司“两型一化”变电站设计建设导则》(国家电网基建〔2007〕1109号)第6.2条, P5~P6
A.进站道路宜利用现有的道路或路基,尽量减少桥、涵及人工构筑物工程量; B.宜简化站内道路设计,站内主干道应采用公路型混凝土路面,不设巡视小道; C.220kV变电站进站道路路面宽应为4.5m,110kV变电站进站道路路面宽应为4.0m。 D.站内外道路应根据文明施工要求,在施工时进行硬化。
192. 关于变电站电缆沟、管布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国家电网公司“两型一化”变电站设计建设导则》(国家电网基建〔2007〕1109号)第6.4条, P6
A.站内电缆沟、管布置在满足安全及使用要求下,应力求最短线路、最少转弯,可适 当集中布置,减少交叉。
B. 电缆沟宽度应采用400mm、600mm、800mm、1000mm或1200mm等规格,以便盖板标准 化制作。盖板宜采用成品或预制沟盖板。
C.站内电缆沟、管在满足工艺要求下应减少埋深。 D. 不宜设置电缆支沟,宜采用埋管结合电缆井方式。
193. 下列关于变电站配电装置楼中,钢筋混凝土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构造要求,正确的是(ABD)《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9.3.1条, P123 A.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
B. 当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应设置纵向构造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 筋。
C.纵向受力钢筋的中距不宜小于300mm。 D. 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194. 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下列何种钢筋?(AB)《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9.7.1条, P137
A、HPB300级钢筋 B、HRB400级钢筋 C、HRB335级钢筋 D、冷加工钢筋
195. 变电站工程设计中,我们经常会在钢筋混凝土梁上埋设电力线的拉线环及设备安装检修用的吊环,下列关于拉线环及吊环的描述正确的是(ABC)。《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9.7.6条, P140
A、拉线环及吊环应采用HPB300级钢筋制作
B、拉线环及吊环钢筋锚入混凝土的深度应≥30d(d为拉线环及吊环钢筋直径) C、拉线环及吊环钢筋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 D、拉线环及吊环应采用冷加工钢筋制作
196. 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ACD)《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8.3.1条, P103
A、钢筋表面的形状 B、构件的配筋率 C、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D、钢筋直径
197. 下列关于柱中箍筋构造要求的叙述,正确的是(ABC)。《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9.3.2条, P123 A、箍筋间距S≤400mm
..
B、箍筋间距S≤15dmin( dmin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C、箍筋直径d≥dmax/4 ( dmax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D、箍筋间隔S≥b(b为构件短边尺寸)
198. 下列对变电站配电装置室的叙述,符合要求的是(ABCD)《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2012 第3.3.1条、3.3.2条、3.3.3条 ,P7 A、配电装置室内的通道应畅通无阻。 B、配电装置室应有严防小动物进入的措施。
C、配电装置室在穿墙套管母线引出处的上部墙面,不得设开启式窗。 D、配电装置室所有百叶窗内侧应设细孔钢丝网。
199. 变电站建筑设计应控制噪音,下列描述的变电站各工作场所的噪音限制值,正确的是(BCD)。《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2012 表3.1.11, P6 A、生产场所的值班室、休息室,噪音限制值是50dB(A)。 B、生产和作业的工作地点:噪音限制值是90dB(A)。 C、主控制室、通信室、计算机室,噪音限制值是60dB(A)。 D、办公室、会议室、试验室,噪音限制值是70dB(A)。 200. (ABC)桩应通长配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9.1.11 A.坡地岸边的桩 B.抗拔桩 C.嵌岩端承桩 D.摩擦端承桩
201.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下列准确的是:(AB)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3.4
A.框架结构中、低压缩性土为0.002 B.框架结构高压缩性土为0.003 C.砌体填充墙排架柱为0.003 D.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为 500mm。
202. 褥垫可采用炉渣、中砂、粗砂、土夹石等材料,下列准确的是:(ABC)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2.4
A.其厚度宜取300~500mm,夯填度应根据试验确定
B.当无资料时,可参照下列数值进行设计:中砂、粗砂
C.当无资料时,可参照下列数值进行设计:土夹石(其中碎石含量为20%~30%) 203. 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应判定为软土,软土包括:(ABCD)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6.3.1 A.淤泥 B.淤泥质土 C.泥炭 D.泥炭质土
204. 对以下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验算: (ABC)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年版)8.5.10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地基;
B.体型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 C.摩擦型桩基。
205.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关于桩基检测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BC)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0.1.8
A.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桩竖向承载力的检验宜采用静荷载试验 B.检验桩数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 C.检验桩数不得少于3根
206. 关于钢柱脚保护下列说法准确是:(AB) 钢结构设计规范8.9.3
A.柱脚在地面以下的部位应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并应使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地面不小于150mm。
B.当柱脚底面在地面以上时,柱脚底面应高出地面不小于100mm。
C.柱脚在地面以下的部位应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
50mm),并应使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地面不小于300mm。
D.当柱脚底面在地面以上时,柱脚底面应高出地面不小于200mm。
207. 基础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BCD)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3.1.5 A.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构筑物应采取减小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B.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同一类型基础
C.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设置在同一标高处 D.桩基宜采用低承台
208. 天然地基上的下列构筑物,可不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AC)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4.2.1 A.6度时的构筑物 B.7度时的所有构筑物
C.7度时地基静承载力标准值大于80kPa且高度小于25米的构筑物。 D.7度时地基静承载力标准值大于80kPa且高度小于30米的构筑物。 209. 采暖系统的组成是:(BCD) 《建筑结构与设备》P287 A.热媒 B.热源 C.输热管道 D.散热设备。
210. 以下关于给水系统划分的原则哪几条是正确的(ABC)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8.1.4条
A.给水系统应尽量利用外部管网水压直接供水 B.一般消防给水宜与生产、生活给水合并为一个系统
C.给水系统的管道、配件和附件所承受的水压,均不得大于产品的工作压力
D.所有消防给水系统不得与生活给水合并为一个系统。 211. 完整的空调系统通常由以下哪几个部分组成:(ABCD)
A.空调房间(被调对象);B.空气处理设备;C.空气输配系统;D.冷热源。
212. (ACD)、(ACD)和(ACD)等,不得穿过风管的内腔,也不得沿风管的外壁敷设。(《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5.8.15)
A. 可燃气体管道 B. 构支架管道 C. 可燃液体管道 D. 电线、排水管道
213. 给水管道穿越下列部位或接管时,应设置防水套管(ABD)。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3.5.22)
A.穿越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外墙处; B. 穿越屋面处;
C. 穿越卫生间内墙处; D. 穿越钢筋混凝土水池(箱)的壁板或底板连接管道时。 214. 高出屋面的通气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BCD)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4.6.10)
A.通气管高出屋面不得小于300m,且应大于最大积雪厚度,通气管顶端应装设风帽或 网罩;
B.在通气管口周围4m以内有门窗时,通气管口应高出窗顶0.6 m或引向无门窗一侧; C.在经常有人停留的平屋面上,通气管口应高出屋面2m,当伸顶通气管为金属管材时, 应根据防雷要求设置防雷装置;
D.通气管口不宜设在建筑物挑出部分(如屋檐檐口、烟台和雨蓬等)的下面。
215.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BCD)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5.3.4)
A.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B.应低于排风口;
C.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D.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
216. 下列条件下,应采用防爆型设备:(ACD)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5.7.5) A.直接布置在有甲、乙类物质场所中的通风、空气调节和热风采暖的设备; B.直接布置在有高压配电装置场所中的通风、空气调节和热风采暖的设备; C.排除有甲、乙类 物质的通风设备;
D.排除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粉尘、纤维等丙类物质,其含尘浓度高于或等于其爆炸 下限的25%时的设备。
217. 当给水管网存在短时超压工况,且短时超压会引起使用不安全时,应设置泄压阀。泄压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BD)。(《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3.4.11) A.泄压阀前不应设置阀门; B.泄压阀前应设置阀门;
C.泄压口应连接管道将泄压水引至已具备安全措施的安全地点排放;
D.泄压阀的泄水口应连接管道,泄压水宜排入非生活用水水池,当直接排放时,可排 入集水井或排水沟。
218. 设置事故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ABC)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5.4.2)
A.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时,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诱导式 事故排风系统;
B.具有自然通风的单层建筑物,所放散的可燃气体密度小于室内空气密度时,宜设置事 故送风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