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可以不提出视频图像信号传输方案、带宽要求 C.说明变电站的安全警戒设计方案 D.前端设备的预埋管线布置
185. 初步设计阶段,关于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深度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D )(Q/GDW166.2-2010,7.7.6.2)
A.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方案
B.火灾报警的系统结构、布线要求及主机、控制模块布置方案 C.提出火灾报警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动方案 D.火灾报警探测器的选型
186.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宜采用( B )系统,系统设备配置和功能应满足无人值班技术要求。(Q/GDW688-2012,4.1)
A.一体化 B.开放式 C.双网式 D.单网式
187. 智能辅助系统的各子系统与辅助控制系统后台之间应采用( A )标准互联。(Q/GDW688-2012,5)
A.DL/T 860 B.RS485 C.RS232 D.IEC61850
188. 当梁间净距小于( A )时,可不计梁对火灾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GB 50116-98,8.1.5.5)
A.1米 B.1.5米 C.2米 D.0.5米
189. 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室、通讯机房、楼梯、走道等宜选择下列哪种类型的火灾探测器?( C )(GB 50116-98,7.2.2)
A.离子感烟探测器 B.感温探测器 C.点型感烟探测器 D.火焰探测器
190. 火灾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C )米;探测器周围( C )米范围内,不应有遮挡物。(GB 50116-98,8.1.7-8)
A.0.5,0.5 B.1,1 C.0.5,1 D.1,0.5
191.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火灾报警子系统与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后台处于同一建筑物内且距离小于( A )m时宜采用超五类屏蔽双绞线连接,其余采用光纤互联。(Q/GDW688-2012,10)
A.100 B.300 C.200 D.400 192. 智能化变电站蓄电池要求采用:( C )
Q/GDW 576-2010《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系统电源技术规范4.3.2.1.1》 A.中倍率铬镍碱性蓄电池 B.防酸式铅酸蓄电池 C.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193. 直流电源供电能力要求之一是:( B )
Q/GDW 576-2010《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系统电源技术规范4.3.2.2.2》
A.设备正常运行时,当发生交流电源中断或充电装置故障的情况下,直流母线应能连续 供电,而且其电压的瞬间波动不得低于直流标称电压的80%
B.设备正常运行时,当发生交流电源中断或充电装置故障的情况下,直流母线应能连续 供电,而且其电压的瞬间波动不得低于直流标称电压的90%
..
C.设备正常运行时,当发生交流电源中断或充电装置故障的情况下,直流母线应能连续 供电,而且其电压的瞬间波动不得低于直流标称电压的85%
194. 交流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的技术要求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Q/GDW 576-2010《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系统电源技术规范4.3.3.1》 A.直流输入应与交流输入和输出侧可以共用地线。 B.直流输入应与交流输入和输出侧可以共用零线。
C.直流输入应与交流输入和输出侧完全电气隔离。
195. 蓄电池的高频开关充电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应达到以下规定中,那种规定是正确的:(B)Q/GDW 576-2010《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系统电源技术规范4.3.2.3.4 》 A.稳压精度≤±1% B.稳流精度≤±1% C.纹波系数≤2%
196. 蓄电池的高频开关充电装置在恒流充电时,充电电流的调整范围为:( A ) Q/GDW 576-2010《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系统电源技术规范4.3.2.3.8 》 A.充电电流的调整范围为(20%~100%)In B.充电电流的调整范围为(10%~80%)In C.充电电流的调整范围为(50%~90%)In
197. 蓄电池的高频开关充电装置的充电电压调整范围,(对于2V铅酸蓄电池)为:( A ) Q/GDW 576-2010《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系统电源技术规范4.3.2.3.9 》 A.电压调整范围为90%~125% B.电压调整范围为80%~100% C.电压调整范围为80%~110%
198. 蓄电池的个数是根据蓄电池的什么参数来选择的?( C ) DL/T 5044-2004 附录B1
A.根据蓄电池的终止放电电压选择。 B.根据蓄电池的均衡充电电压来选择。 C.按浮充电运行来选择。
199. 蓄电池容量的选择条件,哪个是不正确的?( C ) DL/T 5044-2004 7.1.5
A.应满足全站事故停电时间内的放电容量。
B.应满足事故初期(1min)直流电机启动的电流和其他冲击负荷的放电容量。 C.应按通用设计中最大的容量选择。
D.应满足蓄电池组持续放电时间内随机冲击负荷的放电容量 E.应以最严重的事故放电阶段,计算直流母线的电压水平。
200. 蓄电池组在正常浮充电方式下,直流母线电压为直流系统额定电压的( C ),其他运行方式下直流母线电压不应超出直流用电设备所允许的电压波动范围。《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4.2 P6
A.95% B.100% C.105% D.110%
201. 控制专用蓄电池事故放电末期每个蓄电池电压为( A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4.2 P7
A.UPn=0.85Ue/n B.UPn=1.05Ue/n C.UPn=0.875Ue/n D.UPn=Um.max/n
202. 动力负荷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允许在直流系统额定电压的变化范围是( D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4.2 P7
A.85%~110% B.85%~112.5% C.87.5%~110% D.87.5%~112.5%
203. 控制负荷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允许在直流系统额定电压的变化范围是( A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4.2 P7
..
A.85%~110% B.85%~112.5% C.87.5%~110% D.87.5%~112.5%
204. 无人值班变电所的事故停电时间应按( B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5.2 P13
A.1h B.2h C.3h D.4h
205. 在计算无人值班变电所的蓄电池组容量时,交流不停电电源装置的运行时间应按( D )计
算。《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5.2 表5.2.3 P14 A.0.5h B.1h C.1.5h D.2h
206. 铅酸蓄电池的浮充电压宜取( B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7.1 P20
A.2~2.15V B.2.15~2.17V C.2.25~2.35V D.2.30~2.33V
207. 对控制负荷专用和控制与动力合并供电的无端电池的蓄电池组,其放电末期电压宜取( C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附录B1.4表B.1 P37 A、1.75V B、1.75~1.80V C、1.80V D、1.85V
208. 某站为110V直流系统,采用51只GFM2型阀控铅酸蓄电池,事故放电末期电压为1.83V,在此电压下蓄电池组容量系数为0.555。直流系统负荷统计如下:经常负荷电流53.2A,事故放电初期(0~1min)电流184.6A,事故持续放电(1~60min)电流184.6A,断路器采用投簧操作结构,无事故冲击电流。蓄电池组在1.83V终止电压下,0~1min放电时的电流比例系数为2.342。1h放电时间电流比例系数为1,请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采用电压控制计算法,蓄电池组容量的计算值为( D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附录B.2.1和附录B.2.2的要求
A、142Ah B、198.8Ah C、332.6Ah D、465.7Ah (2)采用阶梯计算法,蓄电池组容量的计算值为( D )。
A、143Ah B、198Ah C、332.6Ah D、465.66Ah
209. 某220kV变电所的直流系统中,有300Ah阀控铅酸蓄电池两组,并配置三套高频开关电源模块作充电装置,如单个模块额定电流为10A,每套高频开关电源模块最少选( B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附录C的注意条件 P70 A.2块 B.3块 C.4块 D.6块
210. 某110kV变电所的直流系统标称电压为110V,2V单体蓄电池浮充电电压2.23V,均衡充电电压2.33V,蓄电池放电末期终止电压1.87V,蓄电池个数选择符合规程要求的是( C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附录B P36 A.50只 B.51只 C.52只 D.53只
211. 在事故放电情况下,蓄电池出口端电压和均衡充电运行情况下的直流母线电压应满足( C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4.2.4 P7 A.不低于187V,不高于254V B.不低于187V,不高于254V C.不低于187V,不高于254V D.不低于187V,不高于254V
212. 220kV变电站进站道路的路面宽度为( B ),路肩宽度每边均为0.5m。《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一2005)6.5.1 P14 A、4.0m B、4.5m C、5.0m D、6.0m
213. 面积超过( C )m2的主控制室、配电装置室、继电器室、通信室和电缆夹层,其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变电站建站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一2012)3.1.9 P6 A.120 B.200 C.250 D.300
..
214. 屋内配电装置室、电容器室及站用变压器室,当其长度大于( A )m且小于等于60m时,其疏散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变电站建站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一2012)3.1.9 P6 A.7 B.10 C.12 D.15
215. 最大覆冰气象条件下的导线张力、结构风压,计算风速取V=( B )m/s,不计入其他附加荷载。《变电站建站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一2012)4.2.1 P10 A.5 B.10 C.15 D.25
216. 站内道路的转弯半径应根据行车要求和行车组织要求确定,一般不应小于( A )m。《变电
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一2007)8.2.3 P29 A.7 B.6 C.9 D.12
217. 配电装置事故排风量每小时不应少于( A )次换气次数,事故风机可兼作通风机。《变电站建站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一2012)8.5.3 P40 A.6 B.8 C.10 D.12
218. 变电构架承受的主要水平荷载是( B )。《变电构架设计手册》(中南院)1.2 P3 A.风力 B.导线及地线的张力 C.侧向风压 D.水平地震力
219. 出线构架一般按( A )进行设计,在线路侧一般不考虑导线上人检修。《变电构架设计手册》(中南院)3.2.3 P25
A.终端构架 B.中间构架 C.转角构架
220. 格构式钢构架梁的高跨比(高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小于( A )。《变电站建站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一2012)6.1.8 P23 A.1/25 B.1/20 C.1/30 D.1/40
221. 关于变电站站址选择,下列哪一选项不合适:( D )《35kV~110kV无人值班变 电所设计规程》(DL/T 5103一1999) 第5.0.1条, P6。 A.符合电网区域规划,靠近负荷中心。 B.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C.应考虑与周围环境、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 D.交通运输方便,应两面临接城镇道路。
222. 关于变电站主控通信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国家电网公司“两型一化”变电站设计建设导则》(国家电网基建〔2007〕1109号)第6.5.2条, P7 A.合理设置主控楼房间,房间设置不应超出变电站通用设计有关要求 B.建筑平面布置应分区明确、紧凑规整,建筑使用率不应小于78% C.控制建筑物的体积,顶棚应设置吊顶
D.楼地面面层不应采用花岗岩、大理石等高档装饰材料
223. 边远地区的220kV变电站属于大区域枢纽性变电站,其主控通信楼设计可靠度可适当提高,结构重要性系数取( C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2012 条文说明5.1.3条, P125
A.0.9 B.1.0 C.1.1 D.1.2
224. 钢筋混凝土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应满足下列哪条要求?(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 A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第9.2.1条第3款, P115 A.≥d且≥25mm B.≥1.5d且≥30mm C.≥d且≥30mm D.≥1.5d且≥25mm
225. 受力钢筋的接头宜优先采用焊接接头,无条件焊接时,也可采用绑扎接头,但下列哪种构件不得采用绑扎接头?( D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8.4.2条, P106 A.受弯构件及受扭构件 B.轴心受压构件及偏心受压构件
..
C.轴心受拉构件及偏心受拉构件 D.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
226. 某工程位于平均相对湿度大于60%的一类环境下,其钢筋混凝土次梁(以受弯为主)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取下列何值为宜?( B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3.4.5(表3.4.5注1),P12
A.三级,0.2mm B.三级,0.3mm C.三级,0.4mm D.二级,0.2mm
227.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采用强度等级400MPa及以上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4.1.2条, P19 A.C20 B.C25 C.C30 D.C35
228. 设计使用年限为50a时,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不得采用下列哪种材料?( A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表4.3.5, P28 A.混合砂浆 B.水泥砂浆 C.烧结普通砖 D.蒸压普通砖
229. 楼梯设计中,下列哪条要求是错误的?( C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6.7条
A.楼梯最小净宽度以不应少于两股人流标准计算。 B.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C.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和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m。 D.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
230. 设计使用年限是指设计的结构或结构构件( D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第2.1.7条, P3 A.使用寿命。 B.耐久寿命。
C.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D.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231. 根据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 B )个地基等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3.1.3 A.2 B.3 C.4 D.5
232. 边坡的稳定系数 的取值,对新设计的边坡、重要工程宜取( A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4.7.7
A、1.30~1.50 B、1.15~1.30 C、1.05~1.15 D、1.05~0.95
233. 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 B )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确定场地类别。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5.7.2 A.5 B.6 C.7 D.8
234. 地基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最危险的滑动面上诸力对滑动中心所产生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应符合下式要求:( C )( ——滑动力矩, ——抗滑力矩)。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4.1
M/M?1.0M/M?1.1M/M?1.2M/M?1.25 、 D、、 BA、 CSRSRRRSS235. 复合地基增强体
顶部应设( A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7.1.3 A.褥垫层 B.块石 C.混凝土 D.刚性垫层
236.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 B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1.2
A、0.3米 B、0.5米 C、0.8米 D、1.0米
..
237.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在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地基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年版)3.0.4 A、0.75 B、0.9 C、1.0 D、1.2
238.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 不应小于( C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3.0.4 A、0.75 B、0.9 C、1.0 D、1.2
239. 块石挡土墙的墙顶宽度不宜小于( B );混凝土挡土墙的墙顶宽度不宜小于200mm。 A、300mm B、400mm C、500mm D、600m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