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没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南辕北辙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
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女蜗补天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练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夸父逐日
相传远古时期,潼关只是一片湖泊,四周只有零散的几根树木跟一些杂乱的野草,极其荒凉。 那时候,太阳离地面很遥远,太阳照到地面的时间很短,阳光柔弱,庄稼枯黄,怪兽出没无常,百姓们的日子十分苦楚。有一位夸父神同情老百姓,决定把太阳追回来,让太阳为大家做些好事情。
夸父行走如飞,没有多长时间,就赶到太阳走道的入口处,撵上了太阳,远远地牵着太阳向地面的大海走来。可是,灼热的太阳光烤在他身上,夸父又累又渴,他急忙走到渭河边,爬在河沿上一气喝干了渭河的水。谁知刚站立起来,喉头里又一阵焦渴,夸父看看没多远的黄河水,紧跑几步,一头扎进水里……
黄、渭两河的水叫他喝得差不多快完了,夸父又继续往前赶路。太阳烤在他身上,他没有一点力气了,强撑着拄上拐棍颤悠悠地往前面的湖泊走去,快到湖边,夸父就渴死了。
夸父渴死的地方属潼关地界,他死后,附近百姓怀念这位追赶太阳的英雄,敬神一样祭祀他遗留下的拐棍,年复一年,代代相传。
有一天,夸父那根拐棍突然生根发芽了。人们喜出望外,挖井担水,辛勤浇灌,这根拐棍竟分枝开花,叶茂果繁,百姓们更加爱护这棵神树。说也奇怪,树上的神桃让鸟兽吃了后,那核竟到处都有。果树苗破土生长,没几年功夫,黄河岸边就生出了一片桃林,人们叫桃林寨。夸父死后变成了一座山,当地百姓追念夸父神给人间带来的幸福,就把夸父变化而成的山峪叫夸父峪。
再说太阳行到潼关地界,烤干了那片湖水。从此,潼关就成了一片干涸的沼泽。只有那拐棍变化成的桃林,不管太阳多历害,都晒不死这片茂密的桃林。
相传远古时期,潼关只是一片湖泊,四周只有零散的几根树木跟一些杂乱的野草,极其荒凉。 那时候,太阳离地面很遥远,太阳照到地面的时间很短,阳光柔弱,庄稼枯黄,怪兽出没无常,百姓们的日子十分苦楚。有一位夸父神同情老百姓,决定把太阳追回来,让太阳为大家做些好事情。
夸父行走如飞,没有多长时间,就赶到太阳走道的入口处,撵上了太阳,远远地牵着太阳向地面的大海走来。可是,灼热的太阳光烤在他身上,夸父又累又渴,他急忙走到渭河边,爬在河沿上一气喝干了渭河的水。谁知刚站立起来,喉头里又一阵焦渴,夸父看看没多远的黄河水,紧跑几步,一头扎进水里……
黄、渭两河的水叫他喝得差不多快完了,夸父又继续往前赶路。太阳烤在他身上,他没有一点力气了,强撑着拄上拐棍颤悠悠地往前面的湖泊走去,快到湖边,夸父就渴死了。
夸父渴死的地方属潼关地界,他死后,附近百姓怀念这位追赶太阳的英雄,敬神一样祭祀他遗留下的拐棍,年复一年,代代相传。
有一天,夸父那根拐棍突然生根发芽了。人们喜出望外,挖井担水,辛勤浇灌,这根拐棍竟分枝开花,叶茂果繁,百姓们更加爱护这棵神树。说也奇怪,树上的神桃让鸟兽吃了后,那核竟到处都有。果树苗破土生长,没几年功夫,黄河岸边就生出了一片桃林,人们叫桃林寨。夸父死后变成了一座山,当地百姓追念夸父神给人间带来的幸福,就把夸父变化而成的山峪叫夸父峪。
再说太阳行到潼关地界,烤干了那片湖水。从此,潼关就成了一片干涸的沼泽。只有那拐棍变化成的桃林,不管太阳多历害,都晒不死这片茂密的桃林。
画龙点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画龙点睛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年级 杏林春满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长年为别人治病,却不接受病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棵杏树、
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间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剖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 董奉又把用杏子接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鹏程万里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纪昌学射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这时妻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躺在下面一直盯这梭子来回穿梭呢。”他回答说:“我在练眼力然后来射箭。”妻子回答说:“好端端的学什么射箭干嘛。”然后妻子阻止了他学射箭,但是纪昌凭着坚定的毅力使自己在两年以后,让自己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纪昌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shī)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纪昌不管刮风下雨、烈日炎炎都永不停息地盯着那只虱子。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
头,说:“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扁鹊治病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在专业人是面前卖弄,只会让自己无地自容。当然别人给你提了宝贵的意见,你不接纳,到后面事情发生的时候,可是追悔莫及的。
五年级
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