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
图中蓝色区域进行展示,正常情况R1访问R2的loopback0口。R1经过R1?SW1?R2最终到达R2的loopback0口
图20
这时将SW1与R2之间的链路中断,如将R2的G0/0/2口shutdown,这时R1认为R1与R2的直连没有断开,路由表中仍保存到达R2的loopback0路径为R1?SW1?R2,但是进行路由跟踪,发现找不到路径。
16
图21
在经过180S的等待后,备用路径出现在R1的路由表中,主备切换完成。 第三点:RIP协议是基于跳数选路,而无法根据带宽大小选择最优路径。
图22
根据实验图可看出,R3到达R7有两条路径,分别为R3—R4—R7的低速路径,以及R3—R5—R6—R7的高速路径
17
图23
如图所示R7访问R3的loopback0口走的低速链路。
图24
R7访问10.1.35.0/24网段竟然为高速链路,低速链路负载均衡。
图25
R3到达R7的loopback0走的也是低速链路。
以上都表明RIP协议在进行选路时根据的是跳数选择,这样可能导致高速链路闲置的状态。大型组网是不可以出现这样的问题的。
第四点:RIP协议最多为16跳,对网络直径有限制,无法适用于100台路由器这样的大型组网。 (这里由于机器性能限制无法仿真效果)
RIP 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RIP能依然应用于当今网络还是有其独特的优点 首先RIP协议占用设备系统资源小,路由器会有更多的资源应用于其他的方面 其次RIP协议相比静态路由可以动态感知线路是否存在故障
并且RIP协议相对于其他动态路由协议更适用于对网络响应速度要求不高的小型网络,或者大型网络的末梢节点。
3.2.2 OSPF与ISIS协议的分析与仿真
当今像这样的大型组网,常用的IGP协议是OSPF还有ISIS,因为OSPF和ISIS支持
18
路由条目数较大,可以层次化设计,应用的网络规模可以很大。
首先分析一下2种协议的共同点
1.都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都要求区域内的路由器交换链路状态信息,链路状态信息被收集到链路状态数据库中
2.都是基于链路状态库中的信息,采用几乎相同的算法-SPF算法来计算最佳路由 3.都在广播网络中选择指定路由器来控制扩散并降低这类介质中多对多邻接的系统资源需求
这是这两种协议的共同点,不同的的协议当然有其不相同的特点 先进行OSPF协议的仿真分析
图26
第一点:OSPF的区域类型丰富,如上图所示可分为骨干区域,普通区域,STUB区域,NSSA区域等。
这里可以根据路由器性能合理的进行放置,性能较好的放置在骨干区域,性能较差的放置在,NSSA区域和STUB区域。
第二点:OSPF协议的网络类型丰富,Bracast,NBMA,P2P,P2MP
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