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6 10:44: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史记》对后世小说和戏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史记》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鉴。并且《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也为后世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所取材。

第六节 班固和《汉书》

一、班固

1.班固的家学渊源和正统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渐进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领域的主导思想。班固的祖父班穉、父班彪,均是崇尚儒学的学者。因此社会的文化思想背景及家学的渊源育成了班固的正统儒家思想。班固的儒家思想所秉承的是董仲舒开创的汉儒思想体系,原始儒学的基本精神和阴阳五行天人互渗的理论色彩,在其思想中都有明星的体现。

2.班固是集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博学的学者。《汉书》经学著作有《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是根据章帝建初四年诏令群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大义而撰集的。史学著作有著名的《汉书》。文学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是辞赋。

二、《汉书》

1.《汉书》的成书

《史记》的汉代史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固的父亲班彪曾写《史记后传》欲补足汉史。在此基础上,班固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汉书》的部分是由班昭和马续补写的。

2.《汉书》的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对后代史家多有影响。《汉书》不仅增补了武帝后的历史,也对武帝前的历史进行了一番加工、整理和补充。《汉书》还增添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总之《汉书》承《史记》的体例而更加详备严整。

3.《汉书》的思想观点

(1)《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它显得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而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融性、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

(2)但是《汉书》仍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实用理性、道德精神和人本思想,以及古代的“实录”的史学传统,重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客观反映。因而,还是能够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的历史。它歌颂褒扬了那些忠于国家和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体恤人民疾苦、个人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批判和暴露了那些专横暴虐、鱼肉百姓、残忍狠毒、谄媚卑鄙的历史人物。维护封建正统的价值观、道德中心主义和对人本思想的重视,构成了《汉书》思想的核心。

4.《汉书》的艺术成就

(1)《汉书》的艺术成就也和《史记》一样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汉书》的优秀篇章,如《苏武传》、《李陵传》、《朱买臣传》、《霍光传》等,都以生动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一部《汉书》也是西汉各类人物的形象的画卷。

(2)《汉书》在选材结构上同《史记》一样都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在叙事上也以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为主,人物描写也具有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也注重细节的描写。因此,《汉书》的基本的艺术手法仍继承于《史记》。

(3)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学术思想的渊源不同,以及个人的人格、气质、才情各异,《汉书》还是显示着自己的特点。首先,《汉书》材料更丰富,组织更严密、条理更清晰,较《史记》更加谨严整饬。其次,《汉书》的叙事描写,虽不象《史记》那样疏荡爽朗、奇崛变化,但却具有细腻工致、精确严谨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太史公书疏爽,班固书密塞”(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四),《史记》“文直而事覈”、《汉书》“文赡而事详”(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第三,《汉书》

41

的主体风格典雅温厚,与《史记》宏放恣肆的主体风格迥然不同。刘知几《史通·论赞》评曰:“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班固的文风是其儒者风范的显现。

【思考练习题】

1.宫刑对司马迁的思想有何触动和改变?对其修史动机有何改变?

2.“发愤著书说”理论与文学史中的著名作家的创作之间有何关联? 3.如何理解《史记》的悲剧性氛围? 4.《史记》与《汉书》有何异同?

【布置作业】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史记》的人物刻画特色。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教学目的】

了解乐府诗的产生、发展、收录情况,重点掌握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能分析、背诵名篇佳作,提升诗歌的审美及感知能力。 【基本概念】

乐府、乐府诗、《乐府诗集》 【重点难点】

1、 乐府的演变、搜集和分类。

2、 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3、 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4、 两汉乐府诗对诗体演变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背诵相结合。 【所用课时】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乐府及乐府诗与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知识点:

1、乐府的演变;

2、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3、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注:本章内容可参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一、乐府的演变

两汉文学的精华部分不在于汉赋,而在于乐府和古诗,这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我们认为这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在《诗经》和《楚辞》之后,乐府诗以其独特的命意、熟练的叙事技巧和灵活多样的体制,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又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所谓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者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两汉诗歌。乐府是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据考古发现,这种机构早在秦代就已经设立,西汉只是承

42

袭了秦代的这一制度。西汉时期,掌管乐府的是乐府令,另外,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二者分工各司其职。太乐令负责掌管郊庙之乐,也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而乐府令则掌管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音乐,也就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乐调。《安世房中歌》和刘邦的《大风歌》都属于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歌。

乐府在汉武帝时期得到扩充和发展,而且职能也得到强化,除了组织文人进行朝廷所用的诗歌之外,还广泛地搜集各地的歌谣。许多民间诗歌得以流传下来。文人创作的乐府诗也被广泛地应用,乐府的地位明显提高。汉成帝末年,乐府达到八百多人,规模非常庞大,这一时期是乐府发展的鼎盛时期。哀帝时,乐府被废除,自此,汉代再无乐府。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有两个,一个是太予乐署,由太予乐令掌管,相当于以前的太乐令,还有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和以前的乐府有密切的关系,发挥以前乐府的职能。东汉的乐府诗因此得以保存。

二、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两汉乐府诗在魏晋时期还在流传,六朝时期已经有人开始搜集乐府诗并把它们结集,沈约的《宋书》收录两汉乐府很多。宋朝的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录汉至唐的乐府诗,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主要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现在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不多,只有五十几首。

三、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诗时说:“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其实说的就是汉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在创作时大都是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并且创作的入口也是日常的具体事件,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真实的展现了一个时代人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两汉乐府为我们描绘了两汉社会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两汉乐府诗表达的思想主题大致分来有以下三种: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由于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因此对于社会的真实状况有深刻的描绘,不同社会成员的贫富悬殊和苦乐不均得到充分的表现。比如《东门行》、《妇病行》和《孤儿行》都表现了贫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和呼号。在表现他们的疾苦的同时,作者还对他们寄寓了深深的同情,恻隐之心可见一斑。这些作品,无不感人泪下,摧人肺腑。

两汉乐府诗除了对贫苦的生活做细致地描绘之外,还对富贵的生活有所描写,《鸡鸣》、《相逢行》和《长安有狭斜行》就是这一类的作品。三首诗描写的富贵程度有所不同,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却有示范作用。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以此为蓝本,如诗歌中的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在《红楼梦》中演变为“白玉为堂金做马”。而诗歌中“三妇织锦”则成为富贵的象征,积淀为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学符号。

以上两类诗歌反差很大,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2、对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爱情诗是两汉乐府诗中的精彩部分,这些爱情诗大多来自民间,或者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在表现爱恨时,大胆泼辣,毫不掩饰,真率感人。最典型的是《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节,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全诗用语奇警,别开生面,感情激烈,不可遏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汉乐府诗中,年轻女子的表达爱情方面,甚至比男子还要直接和大胆,《有所思》便是这样的一篇作品。而《孔雀东南飞》作为一篇长篇叙事诗,更是爱情的绝唱。《陌上桑》写美女罗敷,极尽夸饰,是刻画美女的典范之作。

两汉乐府诗还表现了好生恶死的倾向。《蒿里行》和《战城南》等是描写死亡的凄惨悲哀的,在诗歌中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死亡成为人生的一件无法回避的残酷事实。这种恶死的思想,反过来就是对长生的祈求。因此两汉乐府诗中有很多描写神仙和天国的诗歌,《日

43

出入》、《艳歌》和《董逃行》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写神仙时,它的特点是人的神仙化和神仙的世俗化。

总之,两汉乐府诗的写人间疾苦及爱恨时,更多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受《诗经》的影响很深。在写神仙以及表达乐生恶死时,则是一种浪漫的现实主义精神,立足点仍然在人世社会,但也可以看作是受《庄子》和《离骚》的影响。

第二节 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及其对诗体演变的作用 知识点:

1、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2、两汉乐府诗对诗体演变的作用。

一、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1、生活镜头的选取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但文学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叙事诗。这些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成熟。

由于两汉乐府诗的创作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作者在选取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诗意的镜头,将它们写入诗中。生活中的一些地方是人们注意的焦点,这些地方往往聚集了很多人,这样的地方,就会有很多故事发生。比如酒店,是热闹场所,而其中的女主人,则又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汉乐府诗中就有两首以她们为描写对象的:一首是《陇西行》,写女主人善持门户的场面;一首是《羽林郎》,写女主人反抗强暴的故事,为我们再现了汉代市井生活的画面。京都因为是繁华之地,所以也会有很多故事发生,《相逢行》和《长安有狭斜行》选取的就是这样的背景,渲染富贵人家的豪华。另外如《陌上桑》等也都极富有生活情趣。

两汉乐府诗在选取生活镜头的时候,还善于选取偶然性和突发性的事件,因此就显得有戏剧性。比如《上山采蘼芜》写弃妇与以前丈夫的相遇,这在生活中是很偶然的事;另外像《艳歌何尝行》写夫妻二人同行,妻子突然生病,两人含泪分别,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件,一旦写进诗中,就很有感染力。

两汉乐府诗的取材还有尚奇的倾向,如《天马》诗写大宛的汗血宝马,一些写应神求仙的天界与神仙,更是新奇,使人耳目一新。

2、故事情节的完整叙述

两汉乐府诗大多数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讲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有连续情节的故事。比如说《孤儿行》、《十五从军征》和《妇病行》等。而最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则更是故事曲折,情节波澜起伏,在诗歌中叙事的线索不是单线进行的,而是两条线同时交错进行,表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到诗歌的最后,刘、焦二人相继自杀,爱情的悲剧升华到极点,故事也就基本结束。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说两汉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3、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

在两汉乐府诗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各有特色,互不雷同。比如同样写反抗强暴的妇女,罗敷以机智取胜,诗歌带有戏剧因素;胡姬则以生命来反抗,演出的是一场悲剧。《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均惟妙惟肖,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和刘兄的势利,以及太守使者的傲慢,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还注意用对话、细节来描写,并且利用环境和景物来衬托。

4、详略得当的叙事

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还表现在详略得当,繁简有法方面。关于繁简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第二,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第三,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这些原则在两汉乐府诗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44

搜索更多关于: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教案 的文档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wyzf9sirp7yogl1itys_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