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复习题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入学前生命进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心理的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学前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心理的种系发展 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广义发展心理学包括心理学种系的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狭义)
学前心理学是狭义发展心理学中零到六岁阶段。 3.什么是个体心理年龄特征,为什么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相对稳定性:1.生理的发展按自然规律和顺序进行的。顺序强调不变。 2.人的认识活动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3.每一个阶段的主导活动相对稳定。 可变性:1.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导致年龄特征的改变。
2.个体的实践活动不同,主观映象不同年龄特点不同。
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均衡的过程,而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由于在一定时期总是产生小的量变与质变,因此表现出某些共同的本质特征。而当矛盾积累达到一个大的质变心理的发展,就出现一个大的飞跃,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这样的运动循环往复,客观上就呈现出阶段性。又因为这些阶段常与年龄相联系故称为“年龄阶段”。 连续性: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从某一时刻突然改变而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是截然分开的,总是在一个阶段的末尾蕴藏着新的萌芽,而新的阶段开始还保留着旧的痕迹。 4.皮尔杰与埃里克森是如何划分年龄阶段的? 皮尔杰依据思维的发展将儿童期划分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埃里克森依据人格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 0-1.5岁 儿童早期 自主对怀疑 1.5-3 岁 儿童期 主动对内疚 3-6 岁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 6-12岁
青年期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12-18 岁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 18-30 岁 成年中期 创生对停滞 31-50 岁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 51岁以后 5.简述关键期与最佳期的异同点 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对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最佳期,则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发展较为缓慢。 6.什么是横断研究、纵向研究?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纵向研究: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被试或一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地定期的研究也称为追踪研究。
7.发展心理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日记法、轶事法、表格记录法
实验法——现场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访谈法——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 问卷法和测验法 作品分析
8.乳儿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1.从物质上寄居到独立生存
2.从躺卧状态到学会手的操作与直立行走 3.从哭的发声到做好口头言语的准确 9.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2.从上到下——头尾原则 3.从中心到边缘——近远原则 4.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大小原则 5.不随意动作到随意动作
10.乳儿语音发展有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 语音发展三个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1-3月 连续发音阶段 4-8月 学话萌芽阶段9月-1岁
特点:1.儿童所能懂得的语词非常有限。大约在10-20个左右。 2.常常语词不能单独起作用。 3.词语不具有概括性。
4.“言语”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
11.简述巴甫洛夫关于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
巴普洛夫关于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8个月以前)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9-11月)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1-1.5岁)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1.5岁以后) 12.解释托马斯切斯3种气质类型说。 容易型 占40% 迟缓型 占15% 困难型 占10%
13.依恋的定义形成过程及三种类型是什么?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的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0-3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6月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6月-2岁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岁以后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 65%到70% 回避型依恋 20%
反抗型依恋 10%到15%
14.列出乳儿期有哪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及特点。
感知觉 感知觉是最早发生的最早成熟最早衰退的心理过程。 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和空间知觉。 注意 无条件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接近一岁时出现有意注意,(在有人引导的前提下)。
特点: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流发展 转移是有效地。 记忆 条件反射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特点: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流发展 一岁以内儿童只有再认两岁出现重现 记忆保持的时间与年龄有关。 情感 新生儿就有最初情绪的反应。
乳儿情绪状态主要决定于生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健康状态 乳儿最初情感需求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气质 托马斯 切斯 的三种气质类型说。 依恋 详见上题 15.婴儿期的一般特征
是指一到三岁的儿童又称先学前期。 1.活动的产生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动作的发展使儿童有可能完全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
2.言语的迅速发生和发展 3.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萌芽
16.儿童动作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2.使儿童掌握了解决实际任务所需要的一定动作方式的能力 3.动作与词的结合使动作具有了概括性,从而显示了人类所特有的理解周围世界的高度定向能力
4.促进了儿童人格中有意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儿童从单纯被照顾的对象变成主动的活动者
17.婴儿期言语发展的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是什么? 婴儿期——最初掌握言语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 特点:单音重复 以音代物 以词代句 名词最多 多词句阶段 1.5-3岁 词汇 词汇数量的增加 词汇概括性的加强
语法的掌握 简单句阶段 1.5-2岁 简单句大部分句子在五个字以下
出现复合句(2岁) 但不占优势 大多六至十个字 语言的主要缺陷 句子不完整,语序颠倒
此时口头言语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 18.婴儿期思维的名称及特点各是什么?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依赖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来进行的思考活动。 特点:直觉性与行动性 感知与动作的概括 思维的狭隘性 19.简述自我意识的产生过程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自我的意识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出现的最初形态是自我感觉。一岁以内没有自我意识。
动作——把自我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别开来——把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区别。 语言——称呼自己名字——正确使用人称代词“我” 完成——从客体中将自己作为主体的区别出来
教育——要从自我意识开始出现,教育孩子心里除了“我”还要有别人的位置。 20.试列出婴儿期各种心理活动及特点
注意 特点: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转移是有效的,无意注意有积极的意义并且不断发展;引起儿童注意的事物,日益增多;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加;有意注意的发展。 记忆 特点: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的萌芽有意识记在儿童接近三岁时由于接受成人简单任务而发生,儿童的再认保持的时间与记忆对象有关,两岁儿童出现重现。 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特点 详见18题
想象 想象是借助于词实现的对己有的表象所进行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分析综合活动,接近三岁时角色游戏开始标志着想象的出现。
特点:内容贫乏,很难脱离当前事物去想象,基本是不随意的。
情感 随着年龄增长,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情感表现为不稳定 易变性易感性易冲动 外露性和不可抑制。
意志 两到三岁意志活动开始萌芽。 特点:强烈的独立性行动的愿望
冲动性行为比较多,理智性比较差, 不善于克服困难,情感色彩浓厚。
个性 1.个性特征的表现:好奇心强度的差异;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差异;合作性的差异;活动性的差异;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2.自我意识的发生 详见19题 21.幼儿期的一般特征
1.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形象性,抽象概括开始萌芽。 2.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不随意性。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22.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我国心理学者对游戏的看法:
主导活动是某一时期内,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 1.游戏是儿童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特殊相结合的产物。
3.游戏完美的解决了儿童既希望模仿成人的现实生活又无力承担起后果的矛盾。 23.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
词汇 词汇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与深化;词类范围的扩大;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 三到四岁与五到六岁两个词汇高峰期有许多词汇需要完成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