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重点题 绪论
第一节 气象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气象要素的定义:常采用一些特征,如温度 湿度 气压 风 云 能见度 降水 日照等,这些特征量就被称为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汽风与农业的相互关系
气象学研究的任务:
把大气当做研究的物理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的特征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能量来源 性质及其变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进而了解大气现象,寻求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 任务和方法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规律,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应用气象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地应用农业气候资源,战胜不利的气象条件,促进农业高产 稳产 优质 低耗 高效的一门学科。
二.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农业对气象条件的要求。(3)解决方法。 (2)气象条件对农业的影响。(4)保证农业生产。 三.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1 平行观测法: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
2 地理播种法:在一年内可得到同一品种在若干不通气候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资料,可缩短观测年限。 3 分期播种法:一年中可以得到5~10期或更多不同天气过程对该作物发育期影响的资料 4 地理分期播种法:将地理播种法和分期播种法结合起来 5人工气候实验法
第一章 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大气的组成:大气由干洁大气 水汽和气溶胶离子组成 1 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离子的混合空气
补充: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是很低的,可他却能吸收波长为200~280nm的全部紫外线和280~320nm绝大部分紫外线
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第二节.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来源:自然源(火山 火灾等) 人工源 (农业 工业 交通 生活污染等)
大气污染的定义:自然界及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生活 工作 健康状况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势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物
根据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二.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对植物影响较大的大气污染物:
SO2 O2 PAN-过氧已酰硝酸酯 Cl2 HF C2H2(乙烯) NOX
1. SO2对植物的危害措施:增施钾肥或喷灌1%石灰水可减轻危害 2. HF:喷施0.3%的石灰水或在0.3%的石灰水中加入尿素和硫酸锌
1
3. NH3对植物的危害的防治方法:远离;施用氮肥 三.大气污染物指示植物: 1,二氧化硫 :首苜 2.PNA:菜豆 3.HF:唐菖蒲 4.NO2:香苑 5.O3:烟草 6:。C2H2:洋兰 三. 大气污染的防治: 1. 合理布局工业,减少污染排放 2. 改进燃烧方法和燃料构成 3. 采取区域采暖集中供热 4. 减少交通废气污染 5.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6. 造林绿化
第三节.大气与农业
重点:在大气中对农业影响较大的气体成分有二氧化碳 氮 臭氧 水汽等 一. CO2浓度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最高二氧化碳浓度,C3植物增加产量高于C4(有玉米 高粱 甘薯) (一)。有利方面:产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加快,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二)。有害方面:影响品质,为病虫害发生创造条件 二.二氧化碳的调控措施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注意施风进行调节 1. 增施有机肥
2. 施用液态二氧化碳 3. 施用固体二氧化碳 4. 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第二章.辐射 第二节.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党委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是地球和大气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重点:太阳常数:我国常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67W/m2 二.太阳高度角 太阳方位角和昼长
(一) 重点: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组成的夹角。
(二) 昼长:投射到水平地面上的辐射强度:I=I0Sin h(I0是总辐射强度,h是太阳高度角)
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 (三)
立春
春 季
2月3—5日 春分
3月20--22日
夏
雨水
2月18--20日 清明 4月4--6日 小满
2
惊蛰 3月5--7日 谷雨
4月19--21日 芒种
立夏
季 5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立秋
5月20--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处暑
8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小寒
6月5--7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白露 9月7--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雪 12月6--8日 大寒
秋 季
8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立冬 11月7--8日 冬至
冬 季
12月21--23 1月5--7日 1月20--21日
(四)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三.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 (1.吸收作用 (2.散射作用 (3.反射作用
(4.减弱因素:大气质量,大气透明系数 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一)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二)天空散射辐射强度: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达到地表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三)重点。太阳辐总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1.重点。太阳辐总射强度: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是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辐射强度之和。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强弱决定于: 大气层厚度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 太阳高度角有关。 Q=S’+D
2. 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
(1)太阳高度角(与太阳总辐射成正比) (2)大气透明度(‘’‘’‘’‘’‘’‘’) (3)大气质量(‘’‘’‘’‘’‘’反比) (4)纬度(‘’‘’‘’‘’反比) (5)海拔(正比) (6)坡度坡向 正比 (7)云 反比
3
五.重点。太阳辐射光谱
1. 可见光区:具有光效应
2. 红外线曲 具有 热效应
3. 紫外线区 具有化学效应‘到达地面有毁灭生物的作用,被大气中臭氧层吸收而到达地面的及少,它具
有杀菌消毒,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1. 吸收
2.散射;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 3.漫射
第三节 地面有效辐射和辐射差额
一.地面辐射:地面昼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能。大气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热,大气逆辐射是地面热源。
二.大气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它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维持其一定的温度,大气向外的辐射称为大
气辐射 三 。。地面有效辐射(重点):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它表示地面热量损失大小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素有地面温度 空气温度 空气湿度 云状 风力 海拔 地面状况和植被等
E0D大小,经常用来作为预报地面最低温度和霜冻的重要依据。
三.重点。地面辐射差额:地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热量,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而损失热
量。在单位时间内,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第四节.地面辐射与农业生产 一.
二.光照与农业生产
(一)日照时间与作物生长发育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 光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植物,诱导植物的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1)长日照植物:在植物发育期前,要在较长白昼条件下,才能进入开花结实的植物。小麦大麦 燕麦 马铃薯 油菜 甜菜 豌豆 洋葱 菠菜 蒜 落叶松等
(2)短日照植物:在植物发育前期,要在较短白昼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的植物。水稻玉米 高粱 棉花 大豆 烟草 甘薯 茶树等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