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比赛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比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拓展延伸 布置活动任务:
1. 了解秦始皇,并收集秦始皇及其陵墓的资料。 2. 调查长城的现状。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有目的的回去搜集资料,为下节课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9. 站在长城上 长度长 6000多千米 规模大 7个省区市 世界奇迹 修筑时间长 2000多年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交流交流资料了解了长城的相关知识,知识目标达成的不错。为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我找了两个点:1. 补充外国首脑人物对长城的高度评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 了解长城是怎样建成的,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预想挺好,但实际教学中感觉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是那么的水到渠成,好像是被我逼出来的,看来今后我应该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调整环节教学,将补充的文字资料换成更容易使学生入情的视频、图片资料,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
10. 雄伟的布达拉宫
一、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布达拉宫。
2、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以及风土人情。 3、简要了解国家对西藏名胜古迹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重点: 简要了解布达拉宫。 三、教学难点:
了解唐朝民族团结的情况及历史名人。 四、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布达拉宫和青藏高原的资料。
搜集并学唱歌曲《革回到拉萨》和《青藏高原》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
1. 播放《布达拉宫》的一段视频资料。
2. 谈话导入:在美丽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座漂浮在天空中的巨大宫殿,让我们一同走近这神奇的地方。 二、学生提问,自主探究 1.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如:我想知道布达拉宫为什么这么出名? 布达拉宫是谁建的?
2.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全班交流,也可以用实物投影边演示边介绍。 3. 师生评议。 三、总结收获
1. 小组交流自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认识和感受。 2. 推选代表交流 四、课外拓展
课下搜集西藏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
1. 播放韩红唱的《青藏高原》。 2. 谈话导入
这首歌写得很美,也很好听。听了这首歌,相信大家对青藏高原一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们一同走进青藏高原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学生针对青藏高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 带着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3. 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感受
学生交流对青藏高原的了解、认识和感受。 四、课外拓展
如果我们去西藏,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方式?
第三课时
一、歌曲导入
1. 播放郑钧的《回到拉萨》
2.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想大家都想去西藏看一看,那么去西藏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交通方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1.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 推选代表交流,并说出自己选择某种交通方式的理由。 3. 推选最合适的交通方式。 三、教师点拨 1. 讨论交流:
西藏从没有公路到现在交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 小结谈话
西藏交通的发展,西藏解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是全国人民支援西藏建设的一个缩影。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五、课文拓展
1. 了解孔繁森援藏的事迹。
2. 用多种方法了解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
11.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
一、教材简析:
活动准备提示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了解袁隆平和她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以及其他一些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的典型事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事迹,以及“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的重大意义。
2、了解其他一些科技为人类造福的事例,以及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3、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给了袁隆平爷爷这么高的评价,大家想了解这个人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出示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你所了解的袁隆平。 (2)绿色革命是怎么回事?(3)为什么说是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呢?(4)本次“革命”有什么意义? 二、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便,你希望有哪些科技成果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及课文内容,汇总提炼后,小组成员共同总结。
3、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讨论交流,谈出自己的想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