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民主性→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性→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7.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8.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10.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产婆术)来启迪他人思想。主要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11.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情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
1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4.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1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第二章 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定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
(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四)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3、教育功能类型(生存为基、发展为本、幸福为上)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 (二)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其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平衡性。(2)顺序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
5、学校教育及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包括: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的结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酌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