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主义道德意识。
7.我国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 4、德育的具体内容:
(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 (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革命理想、革命传统、劳动纪律教育等 (3)道德教育道德知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5、德育过程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9.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0.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1.德育过程的矛盾:(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2)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4)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3.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4.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③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2)疏导原则。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①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②提出的德育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并序列化。③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4)因材施教原则。①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承认过程性和差异性。②要根据现实有的放矢,切忌一般化。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15.德育的主要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16.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3)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4)品德评价法,是指依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5)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发展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6)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7)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17.心理辅导的原则:(1)激励性原则。(2)预防为主的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愉悦性原则。(5)支援性原则。
18.智育任务、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19.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娱乐性。
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20.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即“美育”;(2)间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体等;(3)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
美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美育的类型:(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生活美);(4)教育美育。 21.德育模式。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人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2)体谅模式。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 (3)社会模仿模式。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①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②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③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④榜样对品德的作用;⑤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11、当代西方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重知):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柯尔伯格(美国) (二)体谅模式(重情):代表人物: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 (三)社会模仿模式(重行):代表人物:美国班杜拉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3 、班级管理的意义 (功能):
主要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基本功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 重要功能: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②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③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2)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
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实施平行管理的注意事项:①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②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3)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要求:①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②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4)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的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方法。
目标管理的要求:①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
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6.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9.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0.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者。
11.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的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12.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三种。
1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①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②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