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茶文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6 19:28: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 园艺园林学院 班 级:茶学一班 姓 名: 杨 灿 学 号:201141736109 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中国饮食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学 生:杨 灿

(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学号:201141736109)

摘 要: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东西,也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茶

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底蕴,研究此课题对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更深刻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提高我们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语言表达等能力。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茶道;茶诗茶彦;茶的药理作用;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茶的趣事轶闻。

一.中国茶文化定义及作用;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因此,茶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1).物态文化,即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茶具,水,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及建筑物。 (2).制度文化,即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

(3).行为文化,即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能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数不胜数。

(4).心态文化,即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那么,茶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呢?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晦气,以茶利礼人,以茶表敬意,以茶尝

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总的来说,以茶雅志,陶冶个人情操;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二.中国茶道基本精神;

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唐代陆羽强调“精行检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漓条件的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佛教茶礼讲求安寂,幽静是品茶,修禅的共同文化情韵;宫廷茶道富丽多彩,政治色彩尤为鲜明;民间茶事由南到北晋及与兴盛,使茶道呈现多极化走向,极具深刻的内涵。

现代著名茶学教育家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他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相处,敬爱为人。”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使人生活得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与真,美,美的境界。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具体而言,中国茶道的精神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中和之道,中和为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是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二.自然之性,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清雅之美,清高之人于清净之境的清清茶汤,茶道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四.明伦之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

三.茶的药理作用;

茶的药用,在我国已有2700年的历史。东汉的《神农本草》,唐代的陈藏器的《本草拾

遗》,明代顾元庆《茶谱》等史书,均详细记载了茶叶的药用功效。茶叶除营养作用外,更具有药理作用,其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1).有助于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研究表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

(2).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动脉粥样化斑块的增生收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3).有助于预防和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除此之外,茶还能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提神醒脑,抑制和抵抗病毒病菌,美容护肤,利尿解乏,降脂助消化,护齿明目。

四.茶诗和茶彦茶联;

茶叶作为一种寓意清新的题材,除了在诗词中有大量表现外,在辞赋和散文中也屡见不

鲜,辞赋和散文具有表现手法灵活,语言优美的特点,在表现茶的品性上,似乎更为合适。茶叶种种特性,在辞赋和散文的铺垫和描述下,显得格外动人。千百年来,我们祖先为后代留下的茶诗,茶词,不下数千首。中国历代咏茶诗词具有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和体裁多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此引用经典美文《荈赋》进行赏析。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古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林,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拣,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为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荈赋》 晋.杜育

这是一幅绝佳的茶山品茶图:作者在秋天农忙闲暇时,率同好友结伴人茶山采茶,并制成名茶。除了这首词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咏茶之词,如:卢仝的千古绝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皎然的《饮茶歌.诮崔使君》,脍炙人口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代苏轼的《叶嘉传》,元代杨维桢的《煮茶梦记》等等都很著名。

“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马登高”;“千茶万桑,万事兴盛”,“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等,这些茶彦都比较古朴。从史籍记载看来,在唐代以前似乎是不采制秋茶的,但随着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秋茶的采制才逐渐兴盛起来,由此也产生了“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这句谚语,其主要的含义,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采摘秋茶,并不是说秋茶的质量就比春茶好。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在茶亭,茶室,茶楼,茶馆和茶社常可见到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如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有一茶室,名曰“秀翠堂”。门前柱有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该联把龙井特有的茶,泉,情,味点了出来,起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除此还有“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到一杯酒来。”最有趣的恐怕要数这样一副回文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倒读则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联中的上乘精品。

五.结束语

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杨昆宁.中国茶文化艺术论[J].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5出版; [2] 王玲.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J].2009.7 出版; [3] 何国松.茶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J].2011.11出版;

[4] 丁以涛.中国茶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J].2011.8出版(中国茶韵) [5] 湖南农业大学茶艺师培训中心.茶文化基础与茶艺[J].2011.9出版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茶文化 的文档
中国茶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xvxh2r21w3gznb0fxb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