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甜槠林群落是福建省主要阔叶林类型之一.对甜槠林群落进行10 m×10 m样方调查,测定了群落的37种树种的重要值,并对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群落较为稳定,处于旺盛生长期,群落结构分明,乔木层、灌木层、层间层和草本层层次清晰.
Key words: Castanopsis eyrei forest;communit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Wuyishan ecological reserve
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是我国亚热带分布最广的常绿阔叶林类型之一,分布范围大,适应性强,而且稳定性较高,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具代表性的顶极植物群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极显著,有深入研究的价值[1].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生态保护区有大面积的甜槠林,分布在海拔500~1 400 m 沟谷地带的陡坡上[2],是该地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甜槠林对武夷山地区的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量维持、局域气候调节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2-5].对甜槠群落进行调查和结构分析,可为甜槠林的生态特征研究、种群动态和生态功能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1研究区自然概况
武夷山生态保护区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武夷山风景区之间,地处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本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保护区年均气温8.5~18℃,极端低温-15℃,年降水量一般为1 485~2 150 mm,局部地方高达3 000 mm 以上,因山高林密,年蒸发量仅1 000 mm 左右,相对湿度78%~84%,无霜期253~272 d.
武夷山脉的天然屏障作用使这一地区形成了温暖多雨,云雾缭绕,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而发育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我国中亚热带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同时,其山体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梯度,从低处向高海拔地带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山顶草甸等植被类型.甜槠立地生境坡度为25°~40°,基岩为粗粒黑云母岩及凝灰熔岩、流纹岩等土壤为坡积山地黄壤,土层疏松湿润,枯枝落叶层一般分解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为4.5~5.5[1]. 2调查研究方法
在对群落的整个分布范围作全面踏勘的基础上,根据典型样地的选择原则设置样地调查群落学特征.样地总面积为1 000 m2,设置成10个10 m×10 m的样方.调查每个样方内乔木的种类、个体数、胸径和高度.在每样方内随机设置2 m×2 m的小样方1个,调查灌草层的种类、个体数、胸径和高度及草本的种类、数量和盖度.采用Curtis和K.P.Mchtosh提出的重要值概念进行计算:
重要值(300%)相对频度(%)+相对多度(%)+相对显著度(%)
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Mcintoc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