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 学 弟子规(二)37则 主备人 内 容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目 标 教学重点、难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第37则,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第37则。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 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2、 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 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三、学习《弟子规》 1.指名好同学读,其他同学跟读,并奖励。 2.分四人小组,组长领大家诵读。 3、检查过关。 形式:四人组长负责给组内同学背诵。 老师巡视,抽查。 4.小结:表扬认真负责的组长,给每组的诵读小明星奖励“☆”。 四、活动 请你跟我眨眨眼;请你跟我拍拍肩;请你跟我拍拍手: 请你跟我来吟诵——《弟子规》,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读,好吗? 2、孩子们,古人读书还喜欢摇头晃脑读,谁来试一试? 五、小结 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不要乱说话,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讲讽刺挖苦的话。不要沾染油滑气和俗气,否则别人就不会信任我们;如果脏话连篇,别人就会讨厌我们。 教 学 预 案
小学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 学 内 容 咏鹅 主备人 课时 一课时 1、培养古诗诵读的兴趣。 教 学 2、学习有节拍地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优美韵律。 目 标 2、引导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教学重学习有节拍地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优美韵律。 点、难点 教 学 预 案 一、通过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去游泳的情景,激发兴趣。 1、鹅宝宝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吧! 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 4、游累了,我们来休息一下。你们看这里也有小白鹅,(出 示图片)。 5、我们来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呀?(引导讲述图片上的内容,并将讲述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二、结合多媒体,初步欣赏古诗《咏鹅》。 1、讲的真好,你们喜欢鹅吗?在我们古代唐朝有一个小朋友叫骆宾王,他也很喜欢鹅,在他7岁的时候,他就写了一首关于鹅的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2、初步欣赏古诗。 3、随动画一起念古诗。 三、感悟古诗韵律。 有的小朋友对这首诗可能很熟悉,谁来读一下?(2-3位)大家觉得小朋友念的好听还是动画里阿姨念的好听?为什么呀?因为阿姨念的时候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节拍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的诗才更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四、和着音乐边表演边诵读古诗。 1、我们现在听着音乐轻轻的来学学小白鹅,一边表演动作一边诵读古诗,好吗?
小学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 学 内 容 送兄 主备人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诵读《送兄》感受离别之伤,以及对故土、亲人的思念,。 目 标 教学重采用各种方法诵读《送兄》,领悟《送兄》的内涵。 点、难点 教 学 预 案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送兄》。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学习《送兄》 第一层:“别路”、“离亭”,是古代送别的处所。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那么,此处的叶,若是柳叶呢?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一条柳枝一片心啊!而现在,尽管 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怎能叫人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呢?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yòu),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 五、小结 我们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
小学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 学 内 容 咏华山 主备人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诵读《咏华山》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目 标 教学重点、难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咏华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 学 预 案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咏华山》。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学习《咏华山》 华山:在陕西省境内。 寇准(961~1023):北宋大臣,相传此诗是他七岁时写的。 更:再。 齐:相等,相同,达到同样的高度。 站在华山顶山,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 头看,一朵朵白云低低的飘在山腰间。 这首诗以天、山、红日和白云作比较,咏叹华山之高。 华山是“五岳”之一。你还知道哪些名山?你攀登过哪些山? 五、小结 (1)、把古诗《咏华山》背诵给父母听。 (2)、和父母一起搜集有关写“山”的古诗,读读背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