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英)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中)论《双城记》三个中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
院 系: 外语系 专 业: 英语 班 级: C08英语(3)班 姓 名: 李琛霞 学 号: 081323309 指导教师: 刘晓丹
起迄日期: 2011年12月1日-2011年12月30日
2011年12月20日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任务是使源语文本进入目的语文化中。译者主体性是译者的基本特性,是主体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主体性本身包含着受动性(即原作者的语言风格、情趣,目标读者的期待视域、审美要求以及译者自身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因素对译者的制约性)、为我性(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包括翻译中体现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而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和主体性一样,译者主体性也包括两个特性。一方面,译者可以能动地做选择、做决定,另一方面,译者也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如译者所处时代,当时的文学传统, 两种语言的特点, 及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语境等。实际上,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已经关注了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如勒弗维尔(André Lefevere)在《翻译、改写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中提到了赞助人、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都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由此可见,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传统译论在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这使得作者和原著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崇拜对象,译者和读者都成为不敢越雷池的被动接受者。语言也就成了一种纯粹的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镜像工具。人们追求语言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和语言表达的确定性、唯一性和精确性。只要分析方法得当,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作者欲表达的“唯一正确”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人们也在强调作者的原意。好像谁发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谁就功德圆满。翻译理论和批评也因此遵循“忠实性原则”。无论是中国的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还是西方古代、近代译论,直到现代的卡特福德(J.Catford)的“语篇等值”,纽马克(P.Newmark)的“文本中心论”,都是主张以原作为权威,追求译文与原作全方位契合。传统译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翻译就是模仿,与文学创作在艺术创造性和文学价值方面不能相提并论。传统译论一方面推崇“忠实”,另一方面又无法否认那些“不忠实”甚或“叛逆”译作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这种矛盾现象正说明以单一的语言学和文艺学方法为基础的传统译论已经无法全面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视角。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埃文一左哈尔、图里的多元系统论与描述翻译学理论以及以安德烈.勒菲弗尔、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西奥·赫曼斯(The Hermans)为代表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理论。翻译研究的译入语文化取向,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译主体问题。因此,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也将翻译主体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过去,如果有人提出翻译的创造性和译者的主体性,就会被指责是对误译、滥译的怂恿。这实际上是将主体性理解为任意性,将创造性误认为是不负责任的杜撰。但是在传统翻译观统治的时代,进行译者主体性研究无疑要遭到翻译研究系统权力话语的种种责难。因此,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拓展了新的翻译研究领域,也为翻译主体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合法性”。我国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翻译主体研究的成果,它们表彰翻译家在翻译上的业绩,彰显翻译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贡献。如果说,探讨译者、翻译家对译人语文学、文化的贡献是翻译主体研究的“外部研究”,那么,译者主体性研究就是“内部研究”,内外结合,才能完全揭示翻译主体研究的全部基域。也有学者开始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但主要集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探讨。 《双城记》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几十个中译本,本文选取两个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译者——罗稷南、宋兆霖和孙法理——的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译者主体性表现的方面,以期探讨译者主体性研究深人展开的研究层面,揭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从翻译中“文化转向”的现状问题着手,分析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运用苏珊.巴菲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历史与文化》的“文化转向”理论,以《双城记》三个中译本为案例,主要研究其人名、地名及文化负载词等方面的对比。试提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影响,希望对翻译者在翻译时有所帮助。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步骤; 1.上现刊室、过刊室查找有关方面的学报、杂志和期刊,参阅现有的论文和著作,参考其参考文献。 2.从专业网站找出相关理论材料与语料。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并做摘记,对自己的选题和思考范围做进一步的调整。 (二)方法及措施: 1.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研究。 2.研究文献理论方法与阐述。最后明确自己的论文内容,进行资料研究。 四、参考文献 Reference: Hermans,T.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9. Hervey,S. & Higgins,I. Thinking Translation: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French to English[M]. London:Routledge. 1992 韩娟.从译者主体性看“茶馆”两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贾荔芳.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1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廖境,朱献珑.论译者身份--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J].中南大学外国语学 院.2005:1-2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9 王蓓.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王友贵. 意识形态与 20 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J].《中国翻译》.2003:33-38 许钧. 《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张美霞.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 周迎春.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双城记》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 学.2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