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如图所示,人的右眼被蒙住,请在图中画出人眼(左眼)通
过平面镜看到自己脚前A点的光路图(注意保留作图的痕迹)。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0分) 25. 小强对热现象的有关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①如图甲所示,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图甲中还有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______℃。
②用“水浴法”加热,固体颗粒尽可能用粉末状,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乙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其它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是图甲中的______图。
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②根据记录的数据,
可能是当地大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结合两次实验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
第6页,共18页
26.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是10m,凸透镜固
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处不动。
(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若将图中蜡烛向右移动到25cm刻度处,光屏向右移动到70cm刻度处,光屏上
______的实像,得到一个______、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选填“照相机”、
“投影仪”或“放大镜”)。
(3)将蜡烛移动到10cm刻度处,光屏移动到______cm刻度处时,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在步骤(3)光屏上成清晰像后,一同学将自己的近视镜取下来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作用,它应该是______透镜。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填“前方”或“后方”)。 27. 小敏同学在完成“测量某金属块密度”的实验。
(1)实验原理是______。
(2)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3)测量金属块质量时,将最小为5g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接下来小敏同学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横梁平衡。他的这种做法是______的(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小敏按如下的实验顺序进行操作,测出金属块的密度将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将金属块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浸没在水中,记下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
③将金属块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恢复平衡。 (5)小敏正确操作后读取数值,如图甲、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为______g,金属块的体为______????3,由此可得出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3。
第7页,共18页
第8页,共18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A、【解析】解:橡皮筋在快速振动发出声音,由于眼睛的视觉暂留造成橡皮筋变“胖”
变“虚”,故A正确;
B、“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大象的听觉频率低于20Hz,因此大象进行交流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的,故C错误; D、街道上安装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是检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即振动的快慢)决定;响度是由声源的振幅(即振动的幅度)决定;
(3)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做次声波;
(4)减弱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接收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个特征,超声波次声波,以及噪声的防治,是一道综合题。
2.【答案】D
【解析】解:A、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使物体靠近刻度尺的刻线。故A错误;
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液体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故B错误;
C、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该“左物右码”,同时要使用镊子夹取砝码。故C错误;
D、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对常用测量工具使用和读数方法的掌握作答。
此题考查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 3.【答案】B
A、【解析】解:成年人的步幅在75cm左右,所以护旗队员每一步行进的距离是75cm。
故A合理;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故B不合理;
C、成年男子质量在70kg左右,护旗队员质量略大一些,在80kg左右。故C合理;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D合理。 故选:B。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不合理的是哪一个。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4.【答案】A
A、【解析】解: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白气”会向下落,故A错误;
第9页,共18页
B、烧瓶里刚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又重新沸腾了,是因为浇上冷水,烧瓶内水蒸气遇冷的外壁液化成水,烧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重新沸腾起来,故B正确; C、c图中非接触红外温度计的示数是36.8℃,故C正确;
D、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后储存在钢瓶中的,故D正确。 故选:A。
(1)“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液体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3)根据图示示数确定。
(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本题考查液化现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红外线温度计的读数,以及液化的方法,是一道综合题。 5.【答案】A
【解析】解:
A、秒针转一圈,分针只转一小格,所以秒针走的时间和分针相等,秒针走的路程长,故A错误;
B、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的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B正确;
C、在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光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应用了等效替代法,故C正确;
D、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故D正确。 故选:A。
(1)在钟面上,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所以秒针转一圈,分针只转一小格,所以秒针走的路程长;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4)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打开暖气后,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房间的气温基本平衡。
本题考查了光的三原色、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空气的密度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6.【答案】B
【解析】解:A、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不完全正确;
B、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冰升华成为水蒸气,需要吸热。故B完全正确; C、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C不完全正确;
D、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的应用,潜望镜是平面镜的应用。故D不完全正确。 故选:B。
利用排除法,根据对所学知识对每个选项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是一道综合题,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第10页,共1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