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伪善的神学院里,于连保持沉默,假装殷诚,然而这也免不了于连被牵连进教派的纷争中,为了使于连不受耶稣会的迫害,院长将他推荐给了巴黎的木尔侯爵做私人秘书。
于连勤勉谨慎能干,收到了侯爵的信任,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中,他逐渐熟悉巴黎生活的艺术。
侯爵的女儿马特尔偶然听到于连对上层社会的抨击,对他产生了兴趣和好感,然而于连对她冷淡的态度更刺激了她,决意要征服他。马特尔给于连写告白信和邀请他晚上爬梯子进她房间。于连对这段送上门的爱情将信将疑,又为了不被耻笑为懦夫,应约前往,于是,马特尔成为了他的第二个情妇。
然而马特尔对于连的态度忽冷忽热,于连痛苦万分,这时侯爵派他参加一个危险重要的会议,于连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完成了,同时他受人指点,决定用嫉妒心换回马特尔的爱情。他热情的向元帅夫人大献殷情,并得到了回应,这刺激的马特尔的嫉妒心,并重新唤起了对于连的爱。
马特尔把怀孕的事告诉了侯爵,侯爵大怒之下也不得不让步,给了他们金钱和田产,并给了于连一份骠骑兵中尉的委任书,好让女儿获得贵族封号。
正当于连对前途满怀憧憬时,市长夫人在教会特务——她的忏悔教士的迫使下,写信给侯爵,揭发于连是专门诱拐良家妇女以猎取财富地位的骗子。于连失去了一切,他买了一对手枪,对正在教堂祈祷的市长夫人连开两枪。
于连被捕并以谋杀罪被起诉。
同时马特尔四处奔走,为使于连可以无罪释放,然而于连无动于衷,他对马特尔的爱情已随野心的消失而消失了。得知市长夫人没有受伤并仍然关切着他,于连为自己的行为深深懊悔,同时也发现自己是爱着她的。
在法庭上,于连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慷慨激昂的指出“我绝不是被我同阶级的人审判。”于是于连被判为死刑。
最后的日子里,于连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以及每天都前来探监的市长夫人重聚的欢乐中,他是平静而幸福的。
于连勇敢的面对了死亡,马特尔亲手埋葬了他。三天后,市长夫人也悄然死去。
总结
读《红与黑》就像在读法国那段时期的历史,像在读王朝复辟时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通过于连这一人物反映了当时底层社会的青年空有一腔热血抱负却无处挥洒的郁结,这本书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司汤达的文学,从来都是强调客观和社会观察的,就像他说的:“优秀的创作犹如一面照路的镜子,既照出碧蓝的天空,也照出污秽的泥塘。读者不应指责镜子上的泥塘,而应该责备护路人不应让水留在地上,弄的泥泞难行。”《红与黑》这面镜子反映的就是当时法国社会这口“泥塘”。阴森恐怖、钳制自由的神学院,阴谋伪善、政治气氛紧张的侯爵府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内在有机联
系,从局部和整体上逐渐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写出了波旁王朝后期的各种冲突和动荡。所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中了解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种种时代风貌,社会习气,可以说它是一部记录历史的小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