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乘法估算》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70“乘法估算”。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三、设计理念
估算就是估计数目,其策略就是凭借数感把握数的大致范围。人们对事物的处理,甚至判断一个决定的可行性,往往靠的就是估算。生活中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极多,估算也就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新课程理念,估算教学应力求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灵活运用估算策略,并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现,使学生对估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学会思考现实问题,养成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估算素材选取上,我选用学生最为熟悉的、现实的、感兴趣的例子,让学生产生一种估算的欲望;在估算的方式方法的形成上,使学生在通过思考、汇报、比较掌握一般方法的同时,能根据生活实际形成一些策略(如预测、调整、优化等);在知识层面上稍作延伸,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一个承接作用;在教育教学效果上,力求达到目标要求。 四、教材分析
教学口算乘法中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三位数看成整十数、整百的数来计算的,把估算放在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后面,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又便于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教材通过创设一个需要估算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进而找到可以把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估算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
一、 创设情境
1、 师:暑假快到了,“小鬼当家”夏令营活动正在火热的报名中,想参加的同学赶紧举起你的小手吧。!(幻灯片出示夏令营的海报)
师:这么多人想参加,真棒!夏令营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敢于挑战”的精神,在活动中碰到的一切问题都得由我们想办法来解决,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吸进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中,产生估算的需要。) 二、探究新知 (一)购票问题
师:我们就来挑战第一个问题,老师要组织同学去看《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一起来看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1、(多媒体出示)“每张电影票8元,夏令营有29个同学去看电影,带250元钱够吗? 师:从题目里同学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张电影票8元,夏令营有29个同学去看电影,) 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带250元钱够吗?) 师:那么什么情况下就够什么情况下就不够呢?谁来说说
生:如果买门票的钱大于250就不够,如果小于250就够。如果等于250就刚刚好。 师:250元到底够不够呢?下面请同学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29×8=232(元)答:250元是够的。(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还可以估算。只算29×8大约等于240,240元小于250元所以是够的。(板书)。29×8≈240(元)答:250元是够的。
师:这两种方法,那种更好算,又能解决问题, 生:第二种。
师:对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了,所以就没有必要算出准确数。 (如果学生还是说不上来的话,老师适时点拨:像这样算够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也就是算一算29×8大约等于多少就可以了。) 2、培养估算的意识
师:咱班的同学都是爱思考的孩子,要解决250元够不够,同学们想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算出准确的结果,再进行比较。另一种是只需算出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就可以比较出结果了。 ①29×8= ②29×8≈
师:请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到底那种方法更简便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1:用第二种方法更简便,只需把29看成30,再乘8,就能很快算出大约需要多少个座位?而第一种要笔算出结果,太麻烦了。
生2:用第二种方法更简便,因为这里不需要准确的结果,我们可以利用平时的经验大概估计一下结果,再比较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老师真崇拜你们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估一估够不够的情景,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估算的问题。(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师小结:在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们该怎样估最简便呢?生:把两位数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设计理念:《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方法的学习如果脱离实际,忽视过程,为传授知识而讲解,就如同纸上谈兵,从而造成学生的不适应。本环节教学例2时,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建立联系,通过分析,
建立模型,明确要算带250元钱够吗?让学生自主选择使用精确计算还是估算,意在领悟估算来自于生活的需要。) 三、练习巩固
师:我们在“小鬼当家”夏令营里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下面我们要闯过“估算魔鬼练”才可以继续出发。同学们有信心闯关吗?第一关只有4道题,我们开始闯关吧 1、21×6≈ 48×5≈ 397×3 ≈ 510×7≈ 2、练习十五第10题。 3、练习十五第7题。 四、拓展练习
4、老师买帐篷遇到的问题。 5、生活中的估算。
(设计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拓展知识,提高估算能力)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很多问题,用估算方法解决更加简便,但学会了估算就不再需要准确计算了呢?不是的精确笔算同样重要,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乘法的估算 29×8≈240(元) 30 240
元
﹤
250
元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让学生享受现实而富有数学思辩的课堂 陆建英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
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的有根据的猜测,也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师:这么多,我们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第一次学生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再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其实机器猫在排队的时候是每行29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个?该怎么列式? [创设机器猫的情景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的必要性。分成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一、直接呈现8个机器猫,学生一眼可以观察得出。二、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感受估计的需要。三、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不精确的估计。四、通过交流估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计。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是为了改变以往我们估算教学为了估算而估算的现状,从而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和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可以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在该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以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4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是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估出来的差距也很大啊,有的是160,有的是300,这是什么原因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