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 ,够买门票。 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评析:创编例题,意在加强比较,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学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不断闪耀着思维的火花,对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现了学生的灵动与智慧。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法给与肯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给与适当的引导,得出正确的方法。本环节通过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反复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了解估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估“多”、估“少”意识。] 活动三、做一做、讲一讲 1、做一做:
课本第20页 “做一做”,把估算过程和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指名板演、讲解估算过程)
2、与例题比较,小结:我们在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时,可以把多位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再和一位数相乘,估算结果用约等号表示。如果是算式中的估算,只需求出一个大约数;如果要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能有的问题也只需要求出一个大约数,可能有的问题估算以后要根据需要进行比较、补充。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评析:本环节将纯算式中的估算与解决问题中的估算进行比较,再一次凸显《课标》关于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活动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
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指名板演:213×3≈600(千克)答:这头野牛大约有600千克。
(2)和例题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
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指名板演、说想法:43×5≈200(个)200个=200个 够
(2)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
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3、公园游客很多,需要装配一些自行车。 (1)出示课件:
120个车轮够吗?
指名读题,在练习本上解答,
(2)你选择了怎样的方法,为什么?(可能有的精算、有的估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本环节紧承前面创设的小明一家在北京旅行的教学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生活场景在比较、辨析中学习估算,理解估算,有意识地应用估算,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72页5、6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
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变式与比较,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课堂充满活力。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备课时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本课例中,学生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不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现了学生的灵感,使整节课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评析
董颖慧 执教 (安阳市北关区教研室) 吴钦萱 评析 (安阳市教研室)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70页“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作了短暂的交流,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
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建立联系。
(3)注重方法,建立模型。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 板书课题:乘法 并板书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生可能答:要算带250元钱够吗?必须先求出29个同学买门票要花的钱,然后再和一共带的钱比大小。及时鼓励学生,不仅会列出算式,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算。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学生可能选择估算,也可能选择精确计算,老师均认同)以后学习了笔算,我们也可以精确计算。但是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
板书课题:估算 3、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运用估算,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
29×8 ≈ 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
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
30 ×8=240 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 ,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板书≈
4、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数学呀就是这样奇妙!我们每天都要学好当天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是这样吗?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评析:《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方法的学习如果脱离实际,忽视过程,为传授知识而讲解,就如同纸上谈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