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了把42看成40,少了2元,可实际上40元是不够买一个足球的,320元就不够买8个了。
师;象刚才的这道题,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就认为带320元够了,可实际上是不够的。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
师:钱带少了不够,钱带多了也不安全,那大家认为要买这8个足球,吴老师带多少钱合适呢?
生1:把42看成50,50×8=400,吴老师带400元就够了。
生2:老师,他讲错了,42四舍五入后得到40,他怎么说42看成50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1;每个足球42元,如果看成40元不够,应该看成50元。
师:42≈40,这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而把42看成50,其实是另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进一法。象42这样的两位数,用进一法求近似数,就不管个位是1,还是9,都向十位进1。刚才这个同学就是运用了这种进一法,知道如果带上了400元就够了。用得好! 生2:我想马老师可以带400元,每个足球42元,带100元,只带4张,很方便。 生3:对,购买东西应多带些钱,用于车费或运费等,免得钱不够还要向人家去借。 师小结:大家说得好!其实估算的方法很多,利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许多估算方法。关于其他的估算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其他方法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分析: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乘法估算”这节课,教师创设了以下三个情境:①体育老师马老师带了300元钱,想买5个篮球,每个58元。他带的钱够吗?②如果用这些钱买8个足球,每个足球42元,够不够?③如果吴老师带320元够买8个足球吗?带多少钱合适?创设的这些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马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吴老师设想。第三个情境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2)依据生活实际, 渗透多种估算方法。本节课,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三个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就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①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42≈40,40×8=320,带的钱够了。②把42看成50,50×8=400,吴老师带400元就够了。③这样,马老师要带400元,只带4张100元,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①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估算出来是够的,可是计算的结果是不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师再提出“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进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之中,这时就有了第②③种策略的精彩生成。对于“把42看成50”这种方法,学生依据四舍五入法提出质疑,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
明白了用“进一法”进行估算的策略。总之,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
一、设计思想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往往忽视在列竖式计算前进行估算,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更要加强对学生估算技巧的指导,提倡“算法多样化”。 二、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0页的教学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的,把估算放在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后面,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又便于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教材通过创设一个需要估算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进而找出可以把这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估算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基本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和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在三年级中,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能熟练掌握,小部分学生口算速度比较慢,个别学生口诀还不太熟练,需个别辅导。问题最大的是估算,在做计算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很少进行估算,部分学生觉得列竖式计算还进行估算很烦,没有样成估算的习惯,我想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让学生在进行计算前先进行估算,让他们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很多题目学生口算就算出来了,学生根本不需要估算,后面一些例题中,很多题目也无需估算,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人为地要求让学生估算,然后笔算,久而久之,学生似乎对估算有一种腻烦心理。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关注的。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计的生活情景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估计意识。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准 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 七、课前准备一
学生去超市构物付钱 主题图片 八、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新知识之前,我让学生猜猜我的年龄和身高。 旨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尽可能的估算。然后出示一个生活情景,去小卖部买水,每瓶水2元,20瓶需要多少钱呢?这道题目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进行了复习,也为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还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 1、猜猜老师的年龄。
老师今年大约( )岁,实际上( )岁。 2、猜猜老师的身高。
老师大约高( )米,实际上( )米。
3、小明去小卖部买水,每瓶水2元,20瓶需要多少钱呢?这道题目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进行了复习,也为估算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教师就像帮助小孩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1、出示第70页的情境图:
老师带着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引导学生说说从主题图中你读懂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讯息?
2、请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设疑: 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3、小组合作讨论: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2)、小组讨论各组的办法。教师提示:小精灵的问题哪组能帮忙解决呢?
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3)、小组汇报结果: (在估算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并能加以解释。) 结果一:29×8﹦232 结果二:把29看成30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结果三:把8看成10
因为10×29﹦29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90。我们可以列成8×29≈290。可见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当学生说出估算思路时,老师可以及时适当进行赏识性的表扬。灵活采用多样的估算策略。把29估成30,是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个同学参加,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肯定是够了。如果把8估成10,估算方法相同,但却还没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多估了2个29,即58元,而290元与250元相差40元,因此钱不够。所以我们出门要多带一点钱。”。脱离问题情境,教师对各种估算方法都不急于评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在刘兼教授的访谈录中,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提倡算法多样性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好的解法呢?所谓最好的方法,要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能以一个或一批学生的思维准则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采用的所谓最好的方法
(4)、灵活采用多样的估算策略。把29估成30,是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个同学参加,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肯定是够了。如果把8估成10,估算方法相同,但却还没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多估了2个29,即58元,而290元与250元相差40元,因此钱不够。所以我们出门要多带一点钱。”。脱离问题情境,孤立地说某种估算方法好或不好,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不同的问题情境,甚至同一问题情境,可以灵活采用多样的估算策略。 4、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1)如果有32个学生去,那怎么估算? (2)如果是23个学生去,又怎样估算合适?
通过创设钱不够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用估算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只要估算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
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的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增强估算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