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来上,有利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算方法的掌握,以及提升学生用估算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假若没有纵横比较,没有深入阅读,自己对这课的认识远远没有这么深刻。
二、语言简洁,贵在斟酌
早上上完课后,组里有个同学问我,你的课堂语言这么简洁是怎么练出来的?听到这话让我想起了10月12日那天我校林校长在听了我试教后跟我说了一句话:“你中午别吃饭了,拿一块饼干,放嘴巴里嚼半个小时后再想想是什么味道。”这句话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我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非常感谢林校长。
于是那晚我就划出了教案中所有问题,反复地去说,反复地去琢磨这样问可以吗?够明确、够简洁吗?自己感觉设计不到位但又不知如何改的问题,就会马上去请教同事。第一层次将问题整理清晰了,我开始在教案中寻找自己说的每句话(我喜欢写详案,这样便于自己掌控自己的课堂语言,不会显得很随意),给每句话做上标记。然后像研究“提问”一样,斟酌每一句话。这样说会不会太罗嗦了?这句话要不要说,什么时候说?就在反复地追问中,在反复地推敲中,在反复地请教中,我开始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自信起来。一节课,各环节设计好后,关键就是教师的语言了,所以一定要仔细斟酌,反复去念,该改就改,该删就删,无法定夺,就要及时请求帮助,不要拖拉,不能忽视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 三、教学难点,学会调查
在备课时某一问题你感觉很难预设与把握时,这往往也是我们课堂中容易“出乱”的地方。那么课前我们一定要学会调查,看看学生到底会怎么说。根据问题的不同,调查的方式也不同,可以小规模的抽样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全班性地调查;可以口头调查,也可以书面调查。
比如此次在48×8这条算式估法多样化后的优化就困扰了我很久,众所周知,估算方法的优化是需要情境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情境,那自然也就谈不上哪种方法最好。可要将“48×8”与自助餐的情境结合起来优化的话,个别优秀学生自然会将每一个估算值与精算值进行比较,他能根据每个因数的估大估小,很清楚地说出每个结果是估多(少)了几个几,可下面的很多学生就犯糊涂了,因为学生还不会“详算”,这样不仅拔高了教学要求,还在课初始就给大部分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但此时又必须要优化,因为不优化的话必然会对下一个例题的目标达成造成干扰。就在我很迷茫的时候,一个同事点拨了我“把难题抛给学生吧”。是的,方法的优化,不是教师强加的,而应是大部分学生都认同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一种方法若不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那么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强调,很多学生还是会对那种方法产生抵触心理的(当然这也有待行动研究后再定论)。所以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学生到底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于是我收齐了学生的①号本(已上过该课的班级),翻看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第一次估算时的方法就同教科书上的方法。此外,我还找了这个班级中不同层次的10个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了和上面一样的结果,我想这不是偶然,是必然。因为大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知道把一个多位数估成相近的整十、整百数再来计算,这样比较接近精算值,所以他们也就比较钟情于这种
估法。为此,在“优化方法”时,我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在交流中,他们自会“优化”。
前6次试教我的时间都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学校一节课才35分钟,所以最后的总结环节我总是匆匆收场。我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三个问题: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估算来解决?考虑到最后一个环节还提三个问题有些累赘,于是第一个问题我自己说,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必说,因为在新课学习后,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体会,这样学生能释怀,我们的课堂也能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第三个问题要不要问?这成了我磨这节课最后思考的一个问题,数学源自于生活,尤其是估算教学更是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这节课的最后要不要回归生活?当我拿这个问题去请教单老师的时候,她说“这个问题不是重点,要不要没什么关系。你去问问学生,假如几个班调查下来,学生能很活跃地说出好几个,去陶山就让学生说说也无妨。假如发现学生很难调动生活经验去说的话,这个问题就不要了。”于是我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级中调查,发现学生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买东西的时候,估计一下带的钱够不够;还有学生记得上次的练习“卡车过桥”。答案如此,我们还有必要问这个问题吗?这让我想到了张奠宙老师在《在实践运用中实现创新——估算》一文中指出“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是需要自己体验的数学活动。这种体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这种知识有创新的空间,但是在课堂上教起来很麻烦,以后自己多多尝试探究,慢慢体会就是了。”的确,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乘法估算,最多就是买东西的时候他们曾有过经验,还有课堂上刚做过的练习,他们有一点知识经验,除此之外很难一下子想到,如张老师所说的这需要自己体验,多多尝试,慢慢体会,这并不是你一节课里能马上教会学生的一种技能。
同时,第二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吗?”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三个问题,学生学了这节课,他可以有知识层面上的收获,部分学生或许会因为这节课调动起了其生活经验,他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收获,比如“学了这节课,我知道了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估算估计下所带的钱够不够”等等。但在谈收获的时候,学生没提到这点,这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为此,我认为我们不能为了回归生活而设计过多的问题,这节课学生会不会说生活中哪里还能用估算并不重要,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进而去解决问题。在练习的设计中,第二题我是指意性估算,要求学生边估边想够不够;第三个问题我没要求学生估算,只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估算,这时候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选用了估算,有10%的学生选用精算,我想从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另外在学生自主分析讲解这道题目时,那精算的10%的学生还没算完,他们自己也感悟到这种问题用估算比较方便,然后自主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我认为这样一个改变认知结构的过程比最后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估算”来得更有意义!作为课堂总结,一定要让学生好说,这样课才有利于提升,而估算在于感悟,学生能自主去选择估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意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试问,没有课前精心的调查,没有自己的多问多思,如何去完善每一个细节?!
四、疑点困惑,理智消化
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方向,我的课堂特色在哪里,我的困惑是什么(可以是你备课时过不去的那个坎儿,也可以是上课时觉得特别不自然的地方),这个地方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在自己思考的前提下,然后及时去请求同事的帮助,最后要理智对待同事的建议,能驾驭的就吸收,消化不了的也只能舍弃。这几个问题解决后,应该马上反思还有哪里有问题吗?假如自己真感觉不出来了,那么就请求同事在听课的过程中帮你一起寻找,我想假若一堂课下来自己觉得很轻松,很自然,那基本也就差不多了。所以,自己不勤于反思、不勤于质问自己,只在每次磨课后,拼命记下同事的建议,然后修改教案再上,我想这样的课堂是很难让自己满意的,更何况让别人欣赏呢?!因为什么东西适合自己,只有自己最清楚,假如你自己不去研究适合自己的东西,那么你永远也无法消化同事的建议,这样不仅辜负别人对你的付出与期待,也浪费了自己的精力。 五、适时交流,碰撞思维
课堂上同伴间的交流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而是因问题需要才去交流。在备课时,或许我们常常会迷惑这里有没有必要让学生交流呢?一同事的一句话点拨了我,当你真决定不下是否要让学生交流的时候,就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假如你问题一抛出来,很多学生都很迷茫地看着你的时候,这时候就得交流,让生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去思考这个问题。此外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也需要给予学生时间精心交流。 六、学会等待,延迟评价
有时候课堂上心里越没底,就会越急,急着把分析思路告诉学生,急着小结,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课堂往往抓得太紧,说得太多,导致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大,更严重的会导致学生懒于思考,呈现被动的学习状态,那么课堂越上到最后越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自然收获也不大。与其这样,还不如少讲,学生能自己通过思辨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师就花时间去耐心等待,延迟评价,因为学生都有好胜心理,都有揭示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所以教师的善意等待,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前几次的试教在练习环节时,由于时间不够,我总匆匆讲解进入下一个练习。比如第二个练习,在探讨哪种估法更合适的时候,其实这是培养学生估算策略的关键练习。在磨课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花点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原来课堂可以这么精彩。比如今天这堂课上,学生站起来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因为前一个学生说完后,我只是微笑地点点头,那么在座的学生就忍不住想发言,他能在前者的基础上去完善,所以渐渐的到最后一个学生时就分析得非常透彻。发言的同学在认真分析与自己不同的想法,没发言的孩子认真地倾听每一种想法,逐步提升的回答,加深了全班小朋友对这类实际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同时在最后一个练习中,当我问“2800只是估算结果,精算结果一定会比3吨小吗?你是怎么理解的?”当第一个学生说后,我不急于评价,也不急于小结,而是再请一个小朋友谈想法,这个小朋友站起来就分析得清清楚楚,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研讨课是结束了,但对于教学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感谢单秀华老师、金文钦老师、秦丽萍老师,还有组里的每一个同事,是你们的声声指点让我走出困惑,理清思路,越发自信。
也感谢吕老师给了我这次上课的机会,让我及时发现自己,发掘自己,也更坚定了往前迈的脚步!谢谢!
《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 陈菊娣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因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因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方法;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探索估算方法。
1、问题解决:听课老师大约有多少人?
①看现场猜听课老师人数(师板书学生猜的数,例:500、1000??)。
②出示信息——全省每个地区听课老师人数: 宁波 杭州 温州 台州 金华 绍兴 丽水 嘉兴 湖州人数(人) 79 84 75 83 78 81 77 82 76
从上述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看上述数据估计听课老师人数。
③ 到底谁估计得最接近准确数?——用计算器把所有的数加起来得出准确数进行验证;师生共同合作完成:79+84+75+83+78+81+77+82+76=715人。
④ 讨论估算方法,落实知识点。(认识“≈”;为什么要把各地区听课老师的人数都看成整十数80来计算?用80×9得到的720为什么是比较接近准确数呢???)
I. 刚才估计的这些数中哪个数最接近715?是谁估计的?请你说说是怎么估计的?(这些数都接近整十数80,所以把它们都看成整十数80,80×9=720),谁听清楚了?指名生复述。
II. 你觉得这一方法中哪一点特别精彩,特使你佩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