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在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要谋求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趋势,只有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才能在绿色竞争格局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绿色竞争力 (Green Competitiveness)将环境因素引入竞争力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的一个热点。从绿色竞争力的提出及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提升途径四个方面对我国有关绿色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提升途径 一、绿色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关于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及定义,具体内容如下。
(一)绿色竞争力概念提出的背景
首先,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1972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关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来,许多国家和政府出台改变资源利用方式的政策和行动计划,以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使企业在生产决策中开始考虑环境因素。1992年《21世纪议程》发布后,世界各国纷纷认识到,只有改变传统工业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共同参与和促进下,经济发展的“绿色化”逐渐渗透到各国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
其次,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是竞争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从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竞争力理论的相关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演变。随着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绿色消费需求的不断高涨以及对外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学术界和企业界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竞争力的范畴之内。Porter[1](1991)首次提出“绿色竞争力”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基于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模式能够有利于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绿色竞争力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绿色竞争力的定义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如洪小瑛[2](2002)认为绿色竞争力是由绿色资源、绿色技术、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等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的概念。孟晓飞,刘洪[3] (2003)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企业整合了企业、消费者、环境三方利益而形成的价值创造系统。另一种观点与波特的观点相类似,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如王建明[4](2004)、杨代友[5](2004)等学者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创新以改变资源利用模式,以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并且相对于其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