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1 水的分布
1.海洋是地球上的水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2.53%.
2.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说明:自然界中的水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的.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知识点2 水的循环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过程: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
3.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4.地球上水循环的途径可分为三类:①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称为海陆间水循环;②陆上内循环;③海上内循环.这三类循环可概括为各种水体蒸发为大气水,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又回到海洋,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
知识点3 水与生命
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人体、动植物都需要水,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终止.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
第2节 水的组成
知识点1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并且氢气和氧气的体?氢气+氧气 积比约是2:1.可表示为水????说明 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中含有氢元素.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氧气中的氧元素和氢气中的氢元素是从水中电解出来的,所以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通直流电知识点2 水分子的构成
1.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1
2.水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氢原子;氧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氧原子.
3.水的电解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科学实验证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第3节 水的浮力
知识点1 浮力
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 注意:①浮力的施力物体为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②无论物体的形状如何,怎样运动,只要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物体下表面不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
知识点2 浮力的测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把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F,则浮力F浮=G-F.
知识点3 阿基米德原理
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2.F浮=G排液=ρ说明:由F浮=ρ
液
gV排液.
gV排液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
这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均无关.
知识点4 物体浮沉的条件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浮>G 实心体 F浮 知识点5 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 1.轮船. 2.潜水艇. 3.气球和飞艇.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知识点1 溶液 1.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其他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当不特别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把水作为溶剂,这样的溶液称为水溶液.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例如,海水是一种溶液,它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的物质,溶剂是水.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没有水时,两液体相溶,量多者为溶剂;气体与液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均以液体为溶剂.例如,酒精溶于水,酒精就是溶质;河水中溶解了氧气,氧气是溶质. 知识点2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项目 形成过程 粒子形态 粒子直径 稳定性 长期放置 共同点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固体颗粒分散在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解在液体中 体中 中 单个分子或离子 <1 nm 稳定 均一、稳定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固体) (液体) >0.1μm 不稳定 下沉 混合物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1~50μm 不稳定 上浮或下沉 知识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的注意事项: (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改变温度或溶剂量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 (2)必须指明“某一溶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继续溶 3 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对于蔗糖来说是不饱和溶液.因此,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方法:条件不变时,若溶液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若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减少,则原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描述的是物质的溶解能力,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通常把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 g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1~1.0 g的称为可溶物质;0.01~1 g的称为微溶物质;小于0.01 g的称为难溶物质. 知识点3 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溶质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 2.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100% 溶液的质量若已知公式中任意两个量,通过变形便可求出第三个量.如: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的体积时,可分别利用下列公式求溶液、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4 溶液的配制 1.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 (1)计算:按配制需要求出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固体求质量,液体求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固体质量,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 (3)溶解:将固体和液体在烧杯中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所需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知识点 结晶 1.固体物质既可以溶解于溶剂中变成溶质,又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大多数晶体是在溶液中形成的,从液中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2.结晶方式 (1)蒸发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可以通过蒸发溶剂析出晶体,这样的结晶方式叫蒸发结晶法.海水晒盐的原理就是利用蒸发结晶法. (2)降温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可以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晶体析出,这种结晶方式叫降温结晶法. 说明:结晶也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结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变成饱和溶液,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从而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第7节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1 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丰富的水资源 地球是一个充满水的行星,表面的71%被水覆盖,因此叫“水球”更为合适.地球水体中,占大部分(约96.53%)的是海洋水,这部分水不能被人们直接利用. 2.有限的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不能被直接利用的,现在能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这些仅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 知识点2 水资源的保护 1.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浪费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 2.防止水污染 水资源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防止水污染.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