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训练方法
看到有的班级学生讨论的非常投入,汇报地十分精彩,这一切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
我想,可以把对学生的训练分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平行训练几个重点。 一、模仿阶段。
万事开头难,一年级的小组讨论,只要训练好一点——模仿。 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合作是怎么回事,并进行简单的合作。 因为孩子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是0,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讨论,讨论什么,即使老师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大多数情况也像无所事事。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演给他们看,让他们从最初的模仿来入手,逐步感悟讨论是怎么回事?怎样讨论?
我们的教材中适合低年级孩子讨论的内容很少,而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讨论的时候,孩子们又不会讨论了,到那时候再训,恐怕就晚一点了。所以在低年级,我们可以为了训练分组而设计一些内容,拿出一部分时间,就是为了分组而分组。
(一)按什么分组。要根据本班实情。
1、同位异质,前后交叉异质;(比较沉闷的班级)
2、同质同位,前后异质,前后配对。(比较活跃的班级) (二、)训练内容。 1、准备阶段:
开始的时候,不要让他们讨论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就是让他们找一找合作的感觉,但是内容又不能太空洞。也就是说,只合作,不讨论。
比如,每天老师会念30道口算题,学生听记。有的慢的不管你念多慢,他都跟不上,怎么办?交给小组。老师念得这30道题是分成三组来念得,每组之间空一行,便于后面对题。对题时,小组长一组一组念。一来,小组长有任务,必须认真听,赶快记,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二来,借以进行最初级的小组合作训练。即使这样,有的小组仍然不会,那么,教师巡视的时候,找到会合作的小组,大家停下来,看这一组表演给大家看。其他小组来模仿。开始的时候相当麻烦,连记题带对题,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慢慢的,随着学生的熟练,这个时间就会缩短。现在只要找一个小干部,告诉他题的内容,他就能代替老师完成布置作业的任务了。
检查口算时,由组长统一调配分工,小组成员每人负责检查一本。谁检查谁的,不仅要查对错,还要跟踪订正,然后签上检查者的名字。组长收上来交给老师的时候,要说明自己小组成员对题的情况,教师一定要亲自再检查一遍作业。这只是培养学生分组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让学生代替教师分内的工作。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要表扬,尤其要表扬组长,建立他们为小组服务的信心。
再如,每天记完作业后,要把自己记得作业给组长看,组长签字。还是培养组长的责任心。
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给组长一定的权利,这个权利包括物质方面的。因为有很多不服管的孩子,要想让他们听组长的话,是不太容易的。给组长配备小奖章,表现好的,可以奖励小组成员,有这方面的限制,学生就会服管地多。再有,教师给组长们发小本子,类似于便条贴
或小记事本,可以把本组完成作业的情况写下来交给老师,不要今天撕张纸条,明天拿块废纸。形式上的规范化可以带来行为上的规范。另外小记事本尽量漂亮一些,引起其他孩子的羡慕,也想当组长,好,那就努力吧。
间或实施组际对抗赛,提高小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发作业本的时候,也要利用好这一时机。作业按组收,按组发,老师念一个成员的名字,不是组长来拿,而是同小组都听,是哪一组的成员,就让离老师最近的,或最先听到的那个人来拿本子。
通过最初的合作训练,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小组中是有分工的,有任务的,不是多余的,也不是看热闹的,这是日后每个人都参与讨论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能能够感受到,小组训练的同时,是小组长的培养。组长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培养的进程。没有得力的组长,小组合作就会感觉松松垮垮。有的时候,一个能力很强的小组长能够辐射到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这个小组成员的能力也相应很强,这时候,老师可以从这些成员之中挑选比较优秀的到其他弱一些的小组担任组长,或将原来的小组长任命到其他较弱的组,将辐射面扩大。 2、讨论的开始阶段:
真正的讨论问题,不同于上面所说的单纯合作,他需要每个人的智慧。我给这个阶段定的最终目标是:能让每个人都参与。
要点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但此时,是要学生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单纯的检查作业等了。
第一,是要教会学生说话。收集简单的适合每个人发言的问题,比如: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将讨论的环节分解,让学生一步步完成。(1)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与众不同的数。(2)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把自己要说的话现说给自己听。(3)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的可以问,前面说过的后面就不要重复。(4)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5)小组间进行补充。还是请讨论的比较好的小组来演示给其他组看,有时候老师也要充当组长的角色,来演示组织环节。其他组再来模仿。
我们找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要太难,要保证基础最差的孩子也能想出至少一种答案,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小组讨论的基本环节,并逐步熟悉这一环节。先保证人人参与,再言其他。
第二,就是教会学生分工,
选择非分工不可的任务,让他们强烈的感觉分工的必要性。最常见的例子,统计。马路上各种汽车都在跑,要记录每一种车的数量,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这时候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分工,每人负责数一种,再将大家的整理到一起。
第三,教会孩子会优化自己小组的资源。
听上去挺大的一个题目,其实很简单。比如,在学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时候,老师在练习课上让每个孩子都自己编一道比多少的题,并画出来,并会结合自己画的讲给别人听。每个小组选一个作品来展示,并请说得最好的当讲解员。看哪个小组的水平高。这样,同一个小组中,有画的好的,有说的好的,将每个人的力量结合成为小组的力量。孩子们会很认真的去完成这项工作。没被选上作品的可以当听众,在小组代表发言中找不足,提建议。交流的效果比较好。
上面的三点,要注意一个问题,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
第四,教给学生汇报。
学生的发言要与日常的发言训练结合起来,这里不多说,但是平时要养成习惯,即,把自己要说的话变得最简练、最明白以后再说。在表达自己观点或讲解题意的时候,会结合画图或手势来说明。
小组发言最基本的要求,把发言中的“我”改成“我们”。 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表明喜欢以自己为中心。这点要求看上去只是形式,但是日积月累,形式就会改变本质。
最初,可以每组找一个代表来发言,接下来,可以多几个人来发言,发言之前要在小组中分好工,有负责说的,有负责画图的,有负责打下手的。开始可以都找好孩子来表演给大家,慢慢发展到组内。中年级再进行。
3、利用好评价:
注意一个误区,就是在小组活动中,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这一问题比较普遍。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可以评价完小组之后,小组内部要再商榷每个人是否在这次讨论中为小组出谋划策,是否出力,组长进行奖励。 。
4、值得注意的问题: 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1、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短短几分钟,显然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应当注重每一次都让学生确确实实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要不,干脆不要讨论。
在一次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只听“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你看,有的小
组里你说他也在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教室里嘈杂声一堆;有的小组里张三怎样说,李四就怎样说,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或者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己无关。
这种自由化现象也表现在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合作之前要有分工或初步设想的时间,合作中不仅要参与合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