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分析
使用对象: 模块名称:专业限选 学分:2 考试形式:论文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评分论文选题标准 10分 得分 能力水平 分析论证 写作规范30分 30分 10分 成果价值 总分 20分
对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内容提要:农业、农民、农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 农民文化的现代化是制约农村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否。当前, 我国农村教育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在农村学校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状况,整个农村教育处于教育的边缘化,所以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学低效 边缘化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问题繁多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教师的素质偏低。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的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仅凭经验施教,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研和教学改革。第二,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第三,师资数量不足。农村学校的专业教师普遍严重缺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学科专职教师更是严重短缺。第四,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工资待遇和福利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这大大影响了农村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第四,性别比例差距大。新生代乡村教师女性居多,多出身于农村,多有留守经历。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逐步呈现“女性化”特征。调研显示,以特岗教师为主体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中女性比接近60%。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原因导致了农村的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在农村地区教师的
.
生活 生活困难。从大城市走进偏僻甚至凋敝的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此外,狭小的住宿、办公空间,给教师的工作、生活也带来很大的不便。再者,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在与周围的体力劳动者相比时,教师们发现自己的工资比他们还低,这给同样辛苦工作的他们内心带来极大的不平衡。最后就是教师的经济压力大,相对于老一代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仍呈现总体偏低的现状,无法满足教师日常消费与支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而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挑战下,也就出现了各种政策下出现的“下的去,留不住”的现象。
而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不足,导致了农村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落后,教师的综合素养都不能跟上现在教育方面改革的步伐,农村教师的教育敏感力相对弱点,难以把握现在的教育走向,难以找到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义务教育道德和超义务道德,在具体的道德性行动中,难以发扬新人文精神、进行教学方式变革、进行教学转型和策略研究。
(二)学生的家庭教育无法落实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所以大部分学生家长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照管,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一两岁时就将其放在家中而外出打工,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很多家长为了能多挣钱,把自己的孩子留给文化比自己还差甚至至几乎没有文化的长辈,这无疑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要比学校教育的重要程度高,而农村教育恰恰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把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归结于学校教学质量和孩子的勤奋程度。在城市中,有很多文化程度很高的家庭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家教,帮助孩子补习功课,而在农村,父母没有较高的文化,不仅没有能力帮自己的孩子补习功课,在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方面也是少之又少,这样孩子学习中不会的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的指导,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最终由于成绩不理想而辍学。
(三)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各政府、电力、 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但审视现实,政策指向了公平,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公平,甚至越呼吁什么,就越不公平。公平几乎成了对农村教育的戏弄。
第2页,共7页
.
相比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的简直是沧海一粟。仅以上海复旦附中一所学校为例,就足以管中窥豹。该校因100多辆教师私家车无处停放,且校舍带有浓郁的上世纪末的色彩,游泳馆、地下停车场等配套功能设施不很完备,立马投资3.5亿,把校舍推倒重来。据说,上海的生均教育经费为每人20000元。这些都可以说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必要,说明教育政策对于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不公平。
在农村,这些学校基本都是城镇“重点学校”或者是“示范性学校”。而对于最需要教育资源的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则仅以满足基本的学校配置需要、危房的改造、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等为目标。教育资源配置被重点学校任意掠夺,显然这是与效率至上的现化化之路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相悖的。
(四)农村教育经费难以落实
如今,国家在农村的确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改善了许多育人的环境。但面对现实,钱并没有很好地用到刀刃上。其实,好的学校并不光在于楼有多高、面积有多大、设备有多新,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育人能力有多强,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多丰富,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如何,在于学校的管理文化、育人方式等。农村许多学校争取到资金后,就是一味的进行硬件重复建设,更换配套设施,不切实际地升级学校,创示范,办重点,抢实验。而家长也喜欢迎合,冲着更优越的办学条件盲目地择校,以致于相对薄弱边缘的学校不断萎缩,给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带来冲击。而不甘走向绝境的薄弱学校只好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希望以精英教育换来软实力,以软实力求得发展经费。这样一来,应试教育附在素质教育身上借尸还魂,逐步演变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又是拿着更多纳税人的钱来践踏教育公平,形成恶性循环。更为滑稽的是,每年前几个月国家经费没有发下来,学校建设行为迟迟难以启动。而在每年的后几个月刚刚启动,审计预算却按时来临。对还没有投放的资金进行国库收缴,而学校只好抢在收缴之前立即花光。
十八大报告中说:“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可在贫困生生活补助方面,居然有更多的家长把该项教育经费当作国家福利,用到家庭日常生活开销上。在农村,这笔钱对于教师来说,都可算得上一种不小的诱惑。教师的工资已经远远落后于人均消费水平。教师的幸福指数难以提高,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效。所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钱多了,是好事,但有了钱,如何合理使用,更大面积地提升教育质量,又成了一个新教育难题。
二、导致农村教育现状的根本原因—农村教育边缘化
(一)先城市后农村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
工业化既是现代化的起始, 也是现代化最为显著的标志, 它制约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的大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战略决策, 更加凸显了保障高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由于我国的工业大都存在于城市, 而且
.
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均有优势, 城市更易于现代化的发展。因此, 为了实现高效率的现代化发展, 国家有意地将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 同样奉行了先城市后农村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国家有意识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入城市, 致使农村教育现代化成为城市教育现代化的牺牲品。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责任交给地方, 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虽然名义上规定乡级财政主要用于教育, 但是乡级财政的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民缴纳的农业税。而且即使将大部分乡级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也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 这就造成了乡级政府不断地向农民征收教育费用。由此可见,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实质上是由农民来承担的。相反,发展城市义务教育的责任则是由政府承担, 城市远远早于农村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虽然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但是这仍然是在城市义务教育获得高度发展之后, 而对农村义务教育做出的补救之策。
(二)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农村教育边缘化
农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使命, 特别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 这种特性更为凸显。因此, 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从实际出发, 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的发展模式。可是, 改革开放后, 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道路却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被边缘化的发展模式。虽然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是一个独立的板块, 但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 却只能扮演一个边缘化的角色。而正是由于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依附性, 使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很容易被带入到教育系统内部的城乡教育关系中, 从而也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边缘化。
三、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
(一)改变师资现状,为教师松绑
2016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经过“部长通道”时就说,目前城乡教育还存在明显差别,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农村学校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期待国家在未来的教育投入中,根据“统筹兼顾,优先安排”的原则,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待遇、建设周转房、推进信息化等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优化农村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期盼城乡教师交流的制度设计更加完善,比如,让城乡教师互换岗位,不仅城里的教师到乡下支教,也让农村教师到城里深造后返乡,从而吸引更多教师支教,缓解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乡村师资建设应从“支教”转向“资教”。
再者,我们还应当从道德与经济水平上为农村教师松绑。不要过度赋予农村教师的神圣光辉,不要用道德至上的观念来弱化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不要用道德化的观念去禁锢教师。让他们从个体与集体、公正与关怀、主流与多元、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只要他们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就行,惊喜于他们对义务道德的超越,让他们做一个真实的人、
第4页,共7页
.
自由的人、幸福的人。其次,从贫困上松绑。让教育经费更多地用在刀刃上,用在从事教育事务的人上,用在人的人基本生活保障上,用在工作环境的改善上,用在师资培训上,用在教育执行力的共振上。同时,在本着教育理念,我们也应当给予农村教师更多一些的理解,更多地理解与关心。
(二)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办学的思想
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农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应把为高等学府输送人才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要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真正把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如行为习惯的培养,理想信念教育,良好公民素养教育,劳动技能培养等全面着手,使各级各类毕业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是对孩子父母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结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在农村的孩子都认识到知识得到重要,懂得在以后的社会和成长的道路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贵军,刘淑才,王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0(10). [2]顾斌,张新军,赵进红.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文教资料,2015(1).
[3]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战略与管理,2002(6).
[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杨于泽.农村教育不应是中国教育短板[J].长江日报,2016(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