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重点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5:05: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安老师助学中心·值得你信赖 天津自考升本·优质专业品牌

(2)指导项目小组的工作; (3)批准项目计划;

(4)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5)控制开发进度。

186.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2007年简答) (1)提出建立新系统的目标和总策略。

(2)指导项目小组工作,保证满足企业不同部门对新系统的需求。 (3)对开发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 (4)协调系统开发中有关的各项工作。

(5)向上级组织报告系统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

(6)委任计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规定他们的职责范围。 187.项目小组成员: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188.信息系统规划:是关于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9.系统规划的目的:

(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2)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3)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4)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190.企业的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191.战略性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规划。

192.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化和细化。

193.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就是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内容。

194.企业信息系统执行性规划:又称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内容有: (1)系统目标和范围的描述。 (2)系统运行环境描述。

(3)信息系统的硬件与系统软件配置。 (4)系统开发计划。

195.诺兰模型:美国专家诺兰,提出了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

196.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 197.战略集合转移法(SST):是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水平、环境约束)等组成。

198.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第一步是识别和阐述企业的战略集

(1)描绘出企业有关的各类人员的结构。 (2)识别每种集团的目标。

(3)识别每种集团的使命及战略。

第二步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

199.关键成功要素法(CSF):人们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企业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

200.关键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指的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201.CSF分析包括四个步骤:

(1)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可以借助因果关系树等方法来辅助分析。 (3)确定关键要素。

(4)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

20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且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203.企业过程:就是企业资源管理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考过名词)

204.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一般由企业主管信息系统的领导、系统分析师和有经验的信息管理专家组成的可行性分析小组来负责。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和范围,对系统地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提出建议。 205.初步调查:

(1)企业和环境概况

第 9 页 共 16 页

(2)信息处理状况

(3)开展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

(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的态度 206.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的可行性 (3)系统运行的可行性

207.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现行系统概况

(2)现行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3)拟建系统的规划方案 (4)经济可行性分析 (5)技术可行性分析

(6)系统运行可行性分析 (7)结论

208.结论可以是以下四种之一: (1)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 209.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用户需求分析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等。 210.现状调查:是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目的是收集一切有关的实事、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211.系统的业务流程:

(1)调查应按照原系统的管理业务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深入细致地进行

(2)为了准确地表达原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便于以后各工作阶段能有效地研究和使用这些调查成果,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作为描述原系统业务的工具

212.业务流程图: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213.系统的数据调查:

(1)全面收集与业务有关的所有保存和传递数据的载体,包括各种原始凭证、票据、单据、台账 (2)数据分布的估算 214.数据流程图:即使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215.数据流程图特点: (1)具有概括性 (2)具有抽象性

216.外部实体: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 217.处理功能:是指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处理过程。 218.数据存储:是指逻辑上要求存储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储介质和技术手段。

219.数据流:是指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220.扩展的数据流程图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以后,可以增加许多原来手工处理难以完成的各种功能。 (2)扩展是增加对各种例外情况和错误情况的处理。

221.数据分析的任务:是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222.数据字典:是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

223.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项等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 224.数据字典编写的基本要求是:

(1)对数据流程图中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易理解、唯一。 (2)命名、编号与数据流程图一致。

(3)符合一致性与完整性的要求,对数据流程图上的成分定义与说明无遗漏项,无同名异义或异名同义。

(4)格式规范、文字精炼与符号正确。

225.数据项:是数据处理中基本的不可分割的逻辑单位,内容有数据项编号、名称、取值范围、数据项类型、长度等。

226.数据结构:用以描述数据流/许巨存储的逻辑组成。内容有:数据结构名称、编号、包含该结构的数据流/数据存储的编号、该数据结构中包含的数据项名称等。

227.数据流:该条目用以定义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内容为数据流的编号、名称来源、去向、包含的数据结构的名称以及单位时间(如年、月、日等)传输的次数等。

安老师助学中心·值得你信赖 天津自考升本·优质专业品牌

228.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条目的内容有数据存储的名称、编号、组成(即数据存储包含的数据结构)、最大记录数等。

229.处理功能:处理功能的条目内容有处理功能的名称、编号、输入数据流、输出数据流、处理逻辑概括等。

230.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条目内容有外部实体名称、编号、输入数据流、输出数据流等。 231.功能分析: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

232.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是一种呈树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若干条件的判定,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

233.决策表:又称判断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各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 234.结构化语言:用语言叙述是描述一个逻辑判断过程的最自然的工具。它使用的词汇主要有三种:即祈使语句中明确的动词;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中的名词;表示处理逻辑结构的保留字。 235.U/C矩阵的正确性,可由三方面来检验: (1)完备性检验。 (2)一致性检验。 (3)无冗余性检验。

236.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 (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237.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1)系统总体设计,其中包括应用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计算机及网络系统配置方案设计。

(2)系统详细设计,其中包括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3)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238.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模型。 239.结构化设计的要点:

(1)模块化:即指将系统按一定规则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是结构化系统的基本元素。 (2)自顶向下,逐步求精。①把整个系统看作一个模块。②越下层的模块,其功能越具体、越简单。

(3)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由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240.控制结构图: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241.模块间调用,按以下规则进行:

(1)每个模块有自身的任务,只有接收到上级模块的调用命令时才能执行。

(2)模块之间的通信只限于其直接上、下级模块,任何模块不能直接与其他上下级模块或同级模块发生通信联系。

(3)若有某模块需要与非直接上、下级的其他模块发生通信联系,必须通过其上级模块进行传递。 (4)模块调用顺序为自上而下。

242.模块独立性:所谓两个模块彼此完全独立,是指其中任一模块在运行时,与另一模块存在无关。 243.保证模块独立性高是涉及一个系统的关键,它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容易开发。 (2)系统可靠性高。 (3)系统容易维护。

244.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凝聚程度的由低到高可分为以下五级:偶然凝聚、逻辑凝聚、时间凝聚、数据凝聚、功能凝聚。

245.模块耦合: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三种类型:数据耦合、控制耦合、非法耦合。

246.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称为非法耦合。 247.数据库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1)满足用户要求

(2)满足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 (3)具有较高的范式 248.数据库设计步骤: (1)概念结构设计 (2)逻辑结构设计 (3)物理结构设计

第 11 页 共 16 页

249.E-R图: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联系)模型,或者叫做E-R图。利用E-R图实现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就叫做E-R方法。 250.E-R图绘制步骤:

(1)确定系统实体、属性及联系 (2)确定局部(分)E-R图 (3)集成完整(总)E-R图 集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实体、属性和联系。 ②解决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 ③根据情况修改或重构E-R图。

251.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的管理系统软件支持的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 252.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按下列原则进行:

(1)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一个联系也转换为一个关系。1:1 1:n m:n (3)具有相同码的关系可以合并。

253.为了加快数据的检索、显示、查询和打印速度,实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排序;另一种叫索引。

254.索引关键字: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字段构成的索引表达式。 255.索引的类型:主索引、候选索引、普通索引、惟一索引。

256.主索引:是能够惟一地确定数据表中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 257.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永久性关联和临时性关联。

258.本地视图:是利用本地数据库表、自由表及其他视图建立在本地服务器上的视图。 259.远程视图:是利用远程服务器中的数据建立的视图。

260.虚表:在实际存储器中并没有这样的数据实体;在数据库中仅存放了与关联数据表相应的连接关系和操作要求。此类视图可称为“虚表”或逻辑表。 261.建立视图的目的:

(1)数据库系统是供多用户使用的,不同的用户只能查看与自己相关的一部分数据,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

(2)为了保证数据表具有较高的范式,往往将一个数据集合分解成多个相关的数据表。 (3)简化对数据库的操作管理。

262.代码:是计算机和人都容易理解的符号(或语言),能够实现人和计算机的沟通。 263.代码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惟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实体)。

(2)加快输入,减少出错,便于存储和检索,节省存储空间。 (3)使数据的表达标准化,简化处理程序,提高处理效率。 264.代码设计的原则: (1)惟一性 (2)简单性 (3)易识别性 (4)可扩充性 (5)合理性 (6)规范性

265.代码的类型:顺序码、重复码、成组码、表意码、专用码、组合码。

266.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代码: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物资代码、设备代码、产品代码、会计科目代码。

267.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对象的设计。对象有自己的数据(属性),也包括作用于数据的操作(方法)和对象的响应(事件)。

268.人机对话: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这种对话操作的界面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菜单方式、工具栏方式、对话框方式。

269.下拉菜单的生成: (1)打开菜单设计器。 (2)生成。

270.快捷菜单:只要在指定对象上单击鼠标右键,就会立即在屏幕上弹出该对象的快捷菜单,因此也叫做弹出菜单。

271.快捷菜单创建的步骤: (1)创建快捷菜单文件 (2)挂接到所属对象 (3)快捷菜单的运行

272.工具栏设计步骤:(2007年考过简答) (1)建立用户子类

(2)在表单集中建立自定义工具栏

搜索更多关于: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重点复习资料 的文档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重点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zej81xfnp97tl37kuug5o77k30e8m00qs7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