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8:10: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研究人员在家蚕中发现一种新的体态类型——短体蚕,用这种家蚕与正常体形家蚕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F1 短体蚕 788 1530 正常蚕 810 790 实验一:短体蚕×正常蚕 实验二:短体蚕×短体蚕 A.可以通过连续自交多代的方式获得纯种短体蚕 B.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实验一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短体蚕:正常蚕=2:3 D.实验二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正常蚕占4/9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杂交组合二数据分析可知,体形为短体的是显性性状,且显性纯合致死,正常体形为隐性性状,A错误;

B.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B错误;

C.实验一中F1的短体蚕基因型为Aa,正常蚕基因型为aa,故F1产生的配子中1/4A、3/4a,F1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后代中短体蚕:正常蚕=2:3,C正确;

D.实验二中F1短体蚕基因型全为Aa,正常体形蚕基因型为aa,故F1产生的配子中1/3A、2/3a,F1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后代中短体蚕Aa:正常蚕aa=1:1,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方法均可以获得单菌落且以培养皿中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合适 B.两种方法中都用到玻璃刮刀

C.筛选某种微生物最简便的方法是划线分离法

D.划线分离法可用于消除污染杂菌,涂布分离法不可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

A、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合适,针对的是涂布分离法,A错误; B、划线分离法中没有使用玻璃刮刀,使用的是接种环,B错误;

C、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都可以用于筛选微生物,但最简便的方法是划线分离法,C正确; D、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消除污染杂菌,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接种方法等知识,考生需牢固掌握两种分离方法的具体操作。 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活体和离体转化实验都证明S型菌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B.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其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比例相同 C.S型菌和R型菌性状的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悬浮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光滑型和粗糙型两种菌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

A、活体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菌发生转化,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为转化因子,但是使小鼠死亡的不是S型菌的DNA,而是活的S型肺炎双球菌,A错误;

B、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遗传物质还是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比例相同,各占50%,B正确;

C、S型菌和R型菌性状不同的本质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C错误;

D、混合悬浮培养用的是液体培养基,不会形成菌落,要看到菌落,还需使用固体培养基进行涂布分离,D错误。

故选B。 【点睛】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4.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rRNA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B.DNA和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C.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D.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rRNA和蛋白质,而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A正确; B.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正确;

C.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是抗体,可以进入人体血浆中,C正确;

D.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如DNA复制时所需的DNA聚合酶,解旋酶等,D错误。 【点睛】

蛋白质是细胞内四大有机物(蛋白质、脂质、糖类、核酸)中含量最高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种类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蛋白质的功能概括地说就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具体而言其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起结构蛋白的作用,二是起功能蛋白的作用。(一)结构蛋白:参与生物体结构的构建,它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例如,肌肉、头发、羽毛、蛛丝等的成分主要就是结构蛋白;(二)功能蛋白:列举部分功能蛋白如下:1、运输蛋白:参与物质运输的功能,能使物质在细胞和生物体内自由、准确地转移。主要为各种载体、血红蛋白等;2、催化蛋白:催化特定的生化反应,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快速高效地进行。主要为各种酶类;3、免疫蛋白:参与免疫应答反应,能使生物体有效地抵御有害生物或物质的入侵,主要为各种抗体等;4、调节蛋白:参与信息传递过程,能够精确地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为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科学家发现生物体中的多种物质在实施其功能时,总是具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该骨架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 B.沃森和克里克通过观察威尔金斯等科学家提供的DNA衍射图谱,推算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C.DNA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是DNA分子外侧交替排列的核糖和磷酸

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和贯穿于其中的蛋白质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是以碳链骨架组成的小分子,因此蛋白质、核酸、多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网格状结构,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及信息传递具有重要功能。 【详解】

A、真核细胞内部的蛋白纤维构成细胞骨架,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功能,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B正确;

C、DNA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是DNA分子外侧交替排列的脱氧核糖和磷酸,C错误; D、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6.PTEN是一种抑癌基因,表达的PTEN蛋白可以提高生物体的抗癌能力,但泛素连接酶可导致PTEN蛋白被降解。西兰花经消化生成的3-吲哚甲醇能与泛素连接酶结合,调节其功能,抑制肿瘤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TEN基因突变细胞就会癌变

B.PTEN蛋白能控制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C.3-吲哚甲醇对泛素连接酶的功能起促进作用 D.3-吲哚甲醇可能改变了泛素连接酶的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癌细胞的特征是①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②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使细胞容易扩散转移;④失去接触抑制现象。 【详解】

A、癌细胞的产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相关的基因突变才会导致细胞癌变,A错误;

B、控制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是原癌基因的作用,PTEN是抑癌基因,主要作用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B错误;

C、3-吲哚甲醇与泛素连接酶结合后抑制肿瘤生长,而泛素连接酶会导致抑制细胞癌变的PTEN蛋白的降解,故3-吲哚甲醇应抑制泛素连接酶的功能,C错误;

D、3-吲哚甲醇与泛素连接酶结合,可调节该蛋白质的功能,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所以推测3-吲哚甲醇可能改变了泛素连接酶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D。

7.机体吸入高浓度氧后,某些系统或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病理性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氧中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氧中毒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

B.动脉血的血浆中氧浓度一般大于组织液中氧浓度 C.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即进入了内环境 D.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内容包括pH、渗透压、温度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氧中毒会引起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

B、氧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因此动脉血的血浆中的氧浓度一般大于组织液中的氧浓度,B正确; C、肺泡不属于机体的内环境,C错误;

D、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要依次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和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因此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D正确。 故选C。

8.关于细胞物质转运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可受同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B.物质能否通过核孔取决于其分子直径与核孔孔径的相对大小 C.改变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囊泡能将物质由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但不能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

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zi2352w3w79ew80o94h77xpo584e200qw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