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常见异常步态
如前所述,各种神经、运动系统的病损都可能会导致步态的异常,而每一种异常步态的表现又各不相同。下面对临床上一些较为常见的异常步态进行简单的描述。
1.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者,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髋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绷直膝关节,形成仰胸挺腰凸肚的臀大肌步态。(图6-a)。
2.臀中肌步态: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髋关节侧方稳定受到影响,表现为行走中患侧腿于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从而维持平衡。两侧臀中肌受损时,其步态特殊,步行时上身交替左右摇摆,状如鸭子,故又称鸭步(图6-b)。
3.腰大肌步态:右侧髋明显外旋,屈曲和外展(图6-c)。 4.帕金森步态: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上肢交替迈步动作消失、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相时无跖屈,拖步、步幅缩短。由于帕金森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致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图6-d)。
5.偏瘫步态: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时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图6-e)。
6.划圈步态:上肢正常,右下肢外旋外展,见于髋屈肌无力或不能屈膝的情况(图6-f)。
7.抬髋步态:使腰方肌收缩,髋上抬,躯干向病侧倾,病侧肩下沉和对侧肩上升,以抬高右骨盆使足于迈步时能离开地面。
8.跨越或垂足步态:为免足尖拖地,高高地提起膝(图6-h、图6-i)。
9.短腿步态: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侧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倾斜下降,对侧迈步腿髋膝关节过度屈曲、踝关节过度背屈。如果缩短超过4cm,则缩短侧下肢以足尖着地行走,其步态统称短腿步态(图6-j)。
10.后根或后索型共济失调步态:迈步不稳,不知深浅,也难站立(图6-k)。 11.痉挛性瘫痪步态:见图6-l。
12.剪刀步态:常见于痉挛型脑性瘫痪,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图6-m)。
13.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为小脑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图6-n)。
14.醉汉样步态:亦见于平衡不良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图6-o)。
图6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
五、步行能力的评定
对步行能力的评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是目前为止尚缺乏一个通用的定量的标准。依据简单实用的原则,这里仅介绍Hoffer步行能力分级(见表9)。
表9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级别
Ⅰ Ⅱ
类 型 不能步行者 非功能性步行者 (治疗性步行者)
无任何步行能力
特 征 用KAFO、腋拐等能在治疗室内行走,耗能大,速度慢,距离短,仅有治疗价值,无实用功能
用AFO、手拐等可在家庭内行走自如,但不能在室外长久进行
Ⅲ 家庭性步行者
Ⅳ 社区性步行者 用AFO、手拐甚至徒步可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并进行一般性社区活动,但越出社区范围的长时间步行仍需要使用轮椅或残疾车等
主要参考资料:
1.卓大宏主编.实用康复医学.华夏出版社,2003
2.缪鸿石主编.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册).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3.丁兑生,恽小平主编.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华夏出版社,2002 4.周天健,等著.临床实用步态分析学.北京出版社,1993 5.燕铁斌,窦祖林主编.实用瘫痪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6.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华夏出版社,19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