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电子备课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③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④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①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
(3)指导背诵。
①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②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9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电子备课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充满自然美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杨万里向我们展示的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
2.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3.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10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电子备课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 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疏”,师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11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电子备课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预设:小路。
③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板书:一径深)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 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
(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 (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