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8 6:14: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 (一)总体特点

? 1 、多线交叉,网状平展 ? 《红楼梦》一改以往《三国》、《水浒》、《西游》等小说的线性结构而为网状结构。《红楼梦》之前,章回小说多是采用线性结构。其中情节结构最为复杂的《三国演义》,共包括汉末动乱、西晋统一、魏、蜀、吴等五条叙事线索,但贯穿全书的矛盾主线却只有从群雄并起到三国争雄这一条,上述那五条线索只能从属于它而不能和它并行。而《红楼梦》却不再这样简单:首先,它贯穿全书的情节线索有两条:一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二是贾府的盛极而衰。其次,还交织着许多各有起迄、自成系统的矛盾线索:如王熙凤从春风得意、大权在握到众叛亲离、托孤村媪;众丫头的矛盾纠葛和悲惨结局;众小姐的悲剧命运;尤三姐的爱情悲剧;贾雨村的宦海沉浮……等等。这些矛盾线索中的任何一条都不是“一件一件,各自分说”,抓住一件,一叙到底;而是时断时续,此隐彼现,交叉扭结,齐头并进。这种一件事情常被其他事情打断,若干事情纵横穿插的情形,酷似一张万象纷呈的生活巨网徐徐展开,所以,这种结构可称之为多线交叉,网状平展。

? 比如第 10 — 15 回,中心事件是写秦可卿由生病到病死。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个事件叙完之后,再接续其他事件,而是在这个事件叙述过程中又穿插着对其他事件的叙述。第 10 回从尤氏那里传出秦可卿生病的消息,回末写了秦可卿服药,正不知“病势如何,下回分解”,而第 11 回开头却是“话说是日贾敬的寿辰”,中止了秦可卿生病事件的叙述,插写了半回“宁府排家宴”。王熙凤去赴宴,看戏前去瞧秦可卿,叙事又回到中心事件上。王熙凤去会芳园看戏的路上,猛然从假山后走出了贾瑞,秦可卿生病的事件又被叉开,第 12 回便写了整整一回王熙凤害死贾瑞的全过程。第 13 、 14 回又接写秦可卿事,详尽地写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安排秦可卿的丧事,百忙中又插写了随贾琏去苏州送黛玉的昭儿回来,向王熙凤报告林如海病殁的消息。第 15 回写了王熙凤去铁槛寺为秦氏送葬过程中,在馒头庵歇息,于是又插写了她受老尼请托,图银害命,包揽张财主与长安守备两家婚姻诉讼之事,以及秦钟与小尼姑智能儿的风流故事,然后秦可卿之死的情节单元才告结束。这其中的宁府排家宴、凤姐害贾瑞、林如海去世、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等等,都各自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和秦可卿之死不处于一个矛盾之中。作者把他们糅合在一起来表现,不仅酷似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且通过秦可卿生前死后,表现了贾府的“繁华缀锦,烈火烹油”之盛,也表现了王熙凤狠毒、贪婪、干练等性格的诸多方面。

? 2 、“注此写彼,手挥目送”,一事多义,转换自然。

? 这是说作家在叙述一个事件的时候,往往手眼并用,一笔多写,使本来的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又非常自然,不着痕迹。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见到薛姨妈,薛姨妈介绍了宝钗不爱花儿粉儿的性格;见到了香菱,交待了葫芦案里英莲的下落;见到惜春与智能,伏下了惜春出家的结局;最后送到黛玉处,黛玉多心而尖刻的性格跃然纸上。一个情节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同时,其间的转换又非常自然。比如,芒种节那天,大观园姊妹们在一起,独不见黛玉,宝钗到潇湘馆去找,几经辗转,直到最后看见黛玉葬花,其间的情节进展、场景转换,就特别自然:先是飞来一对蝴蝶,因此有宝钗扑蝶;因追蝴蝶到滴翠亭旁,听到小红与坠儿的私情话,便施了个“金蝉脱壳”之计,小红中计正担心黛玉的偷听,忽见凤姐在山坡上招手叫她,于是小红去取工价银,回来不见凤姐,碰到晴雯、碧痕,受一顿奚落,小红寻凤姐到稻香村,表现了她的伶俐口才,稍作一顿,又转到潇湘馆,终于引出黛玉葬花。这期间,情节、场景多次转换,不仅自然无痕,而且又借此展开了宝钗、小红、凤姐、晴雯、黛玉的性格描写。

? 3 、小矛盾凝聚大矛盾,小事件积累大事件,波澜起伏,连环勾牵。

? 比如,第 33 回宝玉挨打,可谓是全书中的重大事件。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不过是严厉的父亲教训不听话的儿子,再平常不过。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不仅在全书情节发展中居重要地位,而且还蕴含了多种矛盾,如贾政与宝玉间人生选择的矛盾;宝玉与贾环间嫡庶相争的矛盾; 王 夫人与金钏儿间的主仆矛盾;贾府与忠顺王府间不同政治势力的矛盾等,所以,在宝玉挨打之前,作品就先写了茗烟闹书房,叔嫂逢五鬼,蒋玉菡赠茜香罗,宝玉诉肺腑,金钏投井,贾环告发等一系列小事件,直至酿成宝玉挨打。挨打之后,又有袭人进谗言,晴雯送手帕,黛玉题诗,宝钗送药,薛家兄妹争吵等一系列大事件之后的余波,借此刻画了许多的人物性格。总的说来,《红楼梦》中的大事件有可卿之死、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而每个大事件前前后后的小事件就不计其数。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连环勾牵,使得全书既结构严谨、不可分割,又波澜起伏、情趣盎然。

? 4 、全书情节以甄世隐、贾雨村起结,首尾圆通;贾府兴衰以刘姥姥三进府串联,匠心独运。

? 刘姥姥进荣国府,小说一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第 6 回,刘姥姥是为乞借而来,通过这个小人物的视线、感觉,描写了荣府的极盛、管家奶奶王熙凤的表面热情,骨子里的冷

落;第二次是第 39 — 42 回,刘姥姥给贾府送去了些新鲜瓜菜,空虚无聊的凤姐、贾母把刘姥姥当成了开心解闷的高级玩物,刘姥姥在贾府、大观园大开眼界,目睹了这里的奢侈、靡费,因而不断感慨贫富贵贱的悬殊;第三次是在第 113 回,这时贾母已死,贾府被抄陷入绝境,凤姐心力耗尽,重病在身,连贾琏对她都十分冷淡,奄奄一息之际,只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刘姥姥的念佛、许愿上,不得不把女儿巧姐托付给这位农村老太婆。刘姥姥作为小人物虽无足轻重,但她三进荣国府,却串联了贾府的由盛而衰,成了贵族之家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人。由此可见作家艺术构思的匠心独运。 ? (二)具体布局

? 《红楼梦》所写的宝黛爱情和贾府经历都是以悲剧终局,它们都大体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布局上,除了前五回是序幕外,从第六回开始,全书可分为四大部分。 ? 序幕( 1 — 5 回),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 第 1 回“无才补天”的神话,既有情节,又概括了整个故事的悲剧结局。甄士隐的故事,即象征了宝玉最后出家,又关联着贾雨村仕途升沉,还暗示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第 2 回由贾雨村的当官又被削职,引出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洁生动地介绍了宝玉及其它主要人物的典型环境。第 3 、 4 回对仅次于宝玉得黛玉、宝钗两个重要人物的家世、出身作介绍,黛玉从简,宝钗从详。写钗、黛进贾府,黛玉缘于无依无靠,宝钗缘于入京待选;黛玉进府,重点通过介绍贾府内眷,反映贾府雍容华贵,宝钗进府,重点通过介绍贾府外戚,交代薛家霸道乡里。这两回书,不仅将四大家族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介绍给读者,而且还把“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对立摆了出来。第 5 回的地位尤其突出:借宝玉梦游,将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女子统统归入“薄命司”,正册十二人的介绍都有图、有诗、有曲,预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道路和悲剧结局,为全书提供了一个总体蓝图。 ? 第一部分( 6 — 34 回),始于刘姥姥一进荣府,终于黛玉题帕定情。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美好而欢乐的浓春。

? 其中第 6 — 18 回重点介绍环境。“可卿出丧”和“元妃省亲”各用三回书去写,不仅将贾府繁华缀锦、烈火烹油之盛写得淋漓尽致,而且写了贾府与皇族、重臣的联系,揭开了以四大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从第 19 回开始写宝黛初恋,到第 23 回住进大观园渐入热恋期,并联系到大观园女儿们的生活、贾府的家庭生活和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第二部分( 34 — 55 回)这是宝黛爱情的发展成熟期,也是贾府安富尊容的享受期。主要写大观园女儿们的结社吟诗、贾母等女眷的宴饮之乐,也揭示了繁华背后的重重矛盾。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的火红而烦躁的盛夏。

? 这时以宝黛爱情为中心的大观园女儿们的生活是“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及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结社吟诗特别表现了她们天真烂漫的气质。而在贾府大小十多次的宴会中,特用三回书写刘姥姥二进荣府,将以贾母为核心的女主子们安富尊荣的宴饮之乐写得一览无余,同时又借刘姥姥的所见所闻和乌进孝缴租,揭露了贫富悬殊和剥削的罪恶。凤姐泼醋、鸳鸯抗婚、薛蟠遭打是这部分的小插曲,照出了贾府男主子们淫荡不堪的糜烂生活和卑鄙龌龊的精神世界,与大观园女儿天真烂漫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 第三部分( 56 — 104 回)贾府势力由盛而衰,黛死钗嫁悲剧相继。是飘零而多事的肃秋。

? 这部分开始的“探春理家”标志了凤姐已是四面楚歌,心劳力竭,疾病缠身,贾府当家人不得不暂时换马,这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悲多欢少,大故迭起,小故不断。大故如第 74 回“抄检大观园”、第 95 回“元妃薨逝”、第 97 回“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小故有“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晴雯屈死”、“司棋殉情”、“四儿被逐”、“芳官出家”、“迎春误嫁”、“薛蟠流放”、“甄家被抄”、“水月庵出丑”、“宝玉失玉”、“夏金桂焚身”等等。而其中的“抄检大观园”既是由长房二房矛盾的引发,使大批奴婢无辜受害,又直接威胁着宝黛爱情。镇压奴婢的结果,是使宝黛这对儿叛逆者孤立无援;凤姐“掉包计”的成功,促成了宝、黛悲剧的结束和宝、钗悲剧的开始。元妃之死,使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在朝中敌对势力不断袭来时,连招架之功也丧失殆尽。

? 第四部分( 105 — 120 回)宝玉出家,宝钗守寡;贾母寿终,贾府败亡。“树倒猢狲散”,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是整个红楼世界衰败而凄冷的严冬。

? 宁府被抄,标志了贾府政治上的没落;贾母分散余资,说明贾府经济上完全枯竭;贾母的寿终正寝,宣告了贾府精神支柱的崩溃。此外,鸳鸯上吊、奴仆反叛、妙玉被劫、凤姐“托孤”、惜春皈依佛门、宝玉斩断尘缘……尽管续书写了贾政复职、甄家蒙恩、宝玉中举、贾家“延世泽”等等有悖于曹雪芹原意的一些情节,但这并未给贾家带来光明。宝玉出走,“恶子独承家”,说明后继无人,一个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运终数回,不可挽回”。

搜索更多关于: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的文档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zynh8vvnx2wkqr4m2g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