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解决当下的问题:
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及内容选择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
薛法根
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很准确,我觉得应该作为经典来教。
台湾教《卖火柴》教一个星期,是作为经典教,教的很丰厚,我们现在教课文都是蜻蜓点水,孩子小学毕业后那篇文章能留在脑海中?
作为文学作品,要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应然状态,应该这样教,应该以涵养性情为主,兼以启发得志,并养成阅读良好的习惯。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涵养性情,如心情不好时读优美散文。实然,现实当中是怎样的,文学作品不是看它本身的价值,而是借来用用,教各种知识。除语文知识外还有很多,都要拿来教,还有道德教育等。主要是培养语文能力,为了考试。这段话我本来不注重,现在我注重版权,是《民国儿童文学》张心科编
新中国的语文教学惨不忍睹。民国时的语文教学研究得很开放,很深,现在的语文专家不行,对儿童的尊重很漠视。民国四大家,不是偶然的;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大家,也不是偶然的。
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概论》可以有四个功能:扩充孩子想象。我们读《董存瑞》,有什么想象力可言?瞎想。第二,可以发展思想,独立思考。可以培养感情和道德,第四,养成读书的兴趣。
我有个读书习惯,比如别人引用哪段话很好,我就找那本书,发现那本书比引用的内容好得多。所以不用总让别人推荐书。
这《园子》怎么来教。我作2个判断。
第一,作为小说引子的教学,作为文学作品来讲。《园子》作为整本《呼兰河传》的引子来学,我们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引子,这很重要。这引子是经典诗文类。
经典诗文类的引子该怎么教?这就是引子的价值,我可以判断。价值在哪里?2点
1.阅读感受文本中诱人的东西。这是什么?有很多方面,内容,人物,情节。作文语文课,这些肯定不是最需要关注的,而是要作为读整本书的期待。如教《三顾茅庐》,为什么只请诸葛亮,可以请其他人啊,这诱人的东西要勾引学生激起他们读整本书的欲望。引子就是起这作用。不要总是尝情节,人物。要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
2.借引子教学,初识萧红的语言风格。每本作品都带有作家的风格,读的时候不知不觉会被这语言风格卷入其中。每个读者的阅读口味也不一样,《呼兰河传》就适合孩子读。外国的作品翻译后就拗口,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关注。
第二,阅读时要关注什么,做好方法铺垫。这个不多说,下午陈国安会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听什么是新鲜的?这就是诱人的东西。
接下来看徐老师上的课。他是作文读写例子的。它的价值在哪里?
1.判断学生阅读中可能阅读的障碍,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2.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习字词。因为教材中有很多生字词。本文词语简单,如果换个鲁迅的,那有些要解释老半天。习得语言典范的知识,迁移。 3.在朗读感受过程中自然获得情感熏陶。 (1)方法
5
(2)语要的积累 (3)情感的熏陶。
三方面的价值都应该要体现。
那么基于文本的教学点在哪里呢?
我在教学的时候怎么体现价值?第一是词语推手。不管什么内容,选入教材都是要学习字词。小学里面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认识字词。高年级为什么不教?认为已经有了识字方法和能力,但其实还是要教。我做了一个事情,归类,词串学习:
韭菜、倭瓜?? 教材??
草帽,归在哪一类?注意帽,不要写错。 教字词都要,但是可以归类,不用一个一个。
如果不是字词,我可以选择文章中的语句、语段。语文学习,一定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否则语文能力无法生长。
第二,朗读。朗读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理解文本、感受文本的途径和方式。朗读很重要。徐老师教得很好。文学作品宜采用感受式朗读,不适合采用理解式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我的朗读选择的点和徐老师恰恰相反,两段写景物的。教材没有告诉我们要选哪段,所以我们的选择不一样。老师一定要判断,我的目标是什么,要实现什么目的。徐老师是对话的选择目的。我的朗读主要是感受,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朗读要教东西,语气之连贯,语言之衔接。这很重要。第二段,??是??,从蝴蝶到蜻蜓到蚂蚱??语言衔接得很紧密。有语言天赋的人写文章,很随意,但是没有天赋的人琢磨老半天。前面写的是颜色,“则”写的是声音。园子就活泼了。朗读不能粗粗地读读,使人的心思变得细腻,在感受的同时使语言变得连贯。
最后第二段,朗读点播语言结构形式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找中心句:一切都是自由的。读起来为什么有自由的感觉?你怎么感受到的?我当时教的是句式,语言的形式。要??就??愿意??就??表示自由。凡是用到此句式的都能表达自由。这语言表达形式有特定的表达功能,就是表达自由自在。这就将句式和功能联系在一起,通过朗读感受到的,不是讲一个语言知识。句式可以迁移。 朗读既关注语言情感,言到意;第二从意到言,感受语言的形式。前面是情感,后面是形式感。这种形式感就是我们对语言的敏锐程度,就是语感。这是我的第二个板块。
第三,语言活动。祖父??我就??师生通过对话,把文本藏着的结构提取出来,或是抽象出来。语文老师要做的是什么?将具体的内容拿掉,抽出骨架,特别的语言。这叫文本语言形式通过教师的教学抽取出来,这时候学生对语言的形式感印象就深刻了。这个要有眼光的。不是语文老师是看不出的。然后比较,有一个句式“转折”,“哪里会溜平??哪里是铲??可我并不??我又去??又看见??又去追蜻蜓??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教”这个转折一定要教,语言形式的转折,这样才能突出瞎闹、破坏,仍然自由自在。不是祖父做什么我做什么,而是祖父做什么,我自然也做,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呼兰河传》中到处是这样的,前面写的是一般人看到的,转折后是萧红用自己的眼睛看的,是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提取,就将自由、快活凸显出来了。
接着是练习写第二段。
最后,我说:呼兰河中住着很多人,为什么只写住着祖父?小说中有一个
6
尾声,教的时候要出示。“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祖父一过七八十??从前那个后花园不见,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了。庄家也许??也许??”后记应该和文章配合,引读这篇小说很好的材料。后记充满了寂寞和忧伤。小说的阅读很重要,引子的功能是猜测,引起联想。如果不教,引子的功能就没有了。
这是我的五个板块,内容鲜明。 我们看徐老师,三个教学点:
轻松自在,和文本的调子统一。好的语文课,文本活泼,轻松自在,老师上课时也是这个调子。三个内容呈现地鲜明
1.教阅读能力
(1)概括文本呈现的农活。
这个版块内容不多,语言适合孩子,花了比较少的功夫。他教的是概括,但还教了其他的东西。这很重要。我们老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会产生很多新的,可以让孩子关注的目标。如四个字的书写,“栽”和“摘”归类教学,容易写错。
(2)默读速度,这很有价值。阅读速度要求很好。小学里的文章编者嫌它太长,都删了,原文还要长呢。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一个体现。这很好。
(3)怎么会快乐呢?要注意转折。让学生读出来,孩子马上能知道,不要这个说那个说。主要读。这里有很多词表示转折,虚词,这叫教读法。要教思考的方法和读法,以后孩子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这些词,这就叫提高。语文教学要教新方法。
概括完了之后看写法,详略。这个不是新的,那么教了干什么?学生知道的详略是陈述式,而放到此文中就是程序性,一运用就变成了能力。我们要在教学中激活陈述式知识,才能提高能力。这就是有老师教和没老师教的不同。
2.对话的选择,教的是写作能力。 是选材吗?不是,看他教的什么。 徐老师从意要言的转换,体会祖父的慈祥。祖父的关爱为什么一定要以对话的形式?这就是写作的秘密——对话的选择。阅读教学中有两个词要注意:意思、意图
对话中写了什么意思?表达了祖父的爱,慈祥,对我的宽容。这个意思都能读出来。包括本意和情感。问题是第二个词,就是意图。作者写这段话的意图是什么?写了干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段对话,不写那段对话?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意到言的推进。这是学生阅读视角的抓换,培养学生语文专业阅读的体现。马上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从意思到意图是融为一体的。
建议: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很好,这个点很亮。交流其实为了什么目的? 一个孩子说表达心情,一个孩子说要慢点,因为老了。一个孩子说我小,要机灵一点。这时候老师要在已有经验上促进提升。孩子已经关注到了角色,朗读一定要有角色体验,孩子有角色意识了,老师要点出来,这是教知识。语文教学不能永远让孩子处在经验状态,语感状态。第三个说我是四岁的孩子,天真活泼,祖父是很慈祥的。这个孩子这样讲,你要跟他讲什么?角色已经讲了,现在要讲性格。孩子天真活泼是天性,老人一般是慈祥的。这是一般认识。人物有特定的形象和性格。老师要点,读书要有形象表达出来,形象感。第四个孩子说,抓住内心,心情要读得生动有趣。这是内心的。人物的语言要处在特定的环境中。萧红此时是面对祖父,如果面对祖母呢?又不是这样了。所以要关注对话语境。
上课出彩经常出在学生身上。老师也可以出彩,出在在学生精彩上老师要有
7
让学生豁然开朗的点睛之笔,让学生有更清晰地认识。
对话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段?老师的范读精彩。老师的朗读有什么价值?这是为了孩子的比较、区分。老师是呈现另外的样子,另类。把里面的区别放大了。否则学生会感觉不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界限模糊之后,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当老师将界限放大了之后,学生自己就会清晰地认识。
读写例文,不管谁来教,朗读是绕不过的。
这一段,对话的选择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但因为有了朗读,使得这一环节非常有情趣。把谷子铲掉,是所有玩闹中最严重的的错误,典型性。极端的选,不极端的选。
父母一般情况下对孩子是很慈祥的,什么时候可以看出本质态度?闯祸的时候。小说就是讲人物放在极端环境中,暴露其极端态度和本质。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始终是自由自在的。只有点破了,孩子才会知道以后写作应该选择典型事例。
3.语言的调子。
这是徐老师这节课的原创。形式表达鲜明。如果用语言形式这个词,不好,语言结构?这个词很适合孩子,通俗易懂,叫“调子”。
他出现了四段话。老师教的就是语言的形式感。这四段不一样。但不要放在一起,教一段就行。祖父??我就??这里有转折。第二段??又什么??又什么??这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法,似乎是修辞手法,前后连贯,特定的语言功能,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一年级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两种分开教比较好。多了就冲淡了。
语言形式一旦抽取后就要警惕,形式的细微差别,功能会不一样。如“想??就??”“愿意??就??”,但在教的时候就不一样,用“想??就??”更顺畅。语言形式的细微差别导致功能表达千差万别。语言要“妥帖”
尚待发现的教学内容。 1.文本——散文式小说
小说不像小说,没有线索,片段式。选取的章节,你是否觉得从引子中,茅盾说的有道理。
从《园子》的文章阅读中,你是否有阅读理由?如果你想读,有什么阅读建议?
这是从文学作品角度。
2.文本叙述自由,却有内在连贯性。你能从中找到几处吗?这对你今后写作有何启发?
陈国安讲座——解读《我和祖父的园子》
这个世界上谁都可以不读书,唯有老师不可以不读书。 人要认命,我们的命就是要读书。
论智商,我们在同龄人当中位列前五。论情商,经过3年师范浪漫自由的教育,情商也高。但我们差在哪里?系统论的运用。
小学语文老师,尤其是60、70的人,最需要的是系统地阅读语文。虽然我们可以将教材读得很深很透,但是我们的解读是孤立的。要有5条清晰地线: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