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活动实录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9 9:02: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文学史。

在清晰地知道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外国文学史的发展后,我们的认识就不会是孤立的。《呼兰河传》和同时期的沈从文的《边城》《果园子》,没有文学史线索,此小说就是此小说,很难发现小说独特的文学价值。

有了古代文学史的线索,去讲李白的《静夜思》就不会把它当做那个晚上睡不着觉的普通的记忆,就会发现唐代的诗人总是那么想家,但是总是不回家。这些线索需要从头到尾来一遍。建议《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修订本。《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将中国文学史从头到尾过一遍。

我的讲课,一个学生录音,放在博客上,让语文老师读读。有了这个线索,一切的文章就会发现他的独特的美。先中心思想,再写作手法。

如果一篇文章内容不丰富,语言干瘪,选它干什么?当然,现在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内容不好,语言不好的。

2.语言史。语言的线索 朱先生《外国文学史》

语言史,尤其是中国的。我们现在谈论文学,同时却丢掉了语言。作为一篇文章语言视角的解读,很少讲构思。比如我讲《开天辟地》,开就是辟,两个词一样。还有哪些这样的词?先说动词,再说形容词。再说语用,老师们常常搞不清到底是比喻还是拟人还是比较?今年收成不好,萝卜卖得比西瓜还贵;萝卜卖得和西瓜一样贵。都是比较。如果没有一个现代汉语的学习,就不行。

句子如果写好了,非常重要。小学老师不要玩高深。我的文章拿出来,首先能保证没有病句。这种习惯什么时候有的?被导师狠狠修理过一次。三百字的稿子交过去,导师红笔一晚上改好了,错别字、标点。

同样,古代汉语也是如此。没有古代汉语就没有现代汉语。两者不一样,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现在念古文,没有标点不敢念,那是因为自己把自己弄笨了。《山海经》我选了《精卫填海》等三篇,我请一年级的孩子来点,遇到停顿化圈,基本不错。不是孩子聪明,是我们自己笨了。

看看书上,夸父逐日。短,写得又不好,不如读原文。一年级的孩子马上会了。同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要有发展过程,只有知道了发展过程才能读出语言和声音的没。文字就是声色。声色乃文学之铁门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得又一个理解声音、词色的敏感。一个词,往黑板上一些,舒服。你写“王”,好,“王八”,不爽。声色,还有好听。比如《静夜思》。当然,最高境界就是好听到看不出。没人看得懂,也是一种好。我们通声色,看得懂,建议看王烈《汉语诗稿》,写得好。

3.审美的线索

包括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审美史和文学批评史是在一起。同样一首诗,在唐代不算好,在宋代就是好。陈千帆写过《被误解的春江花月夜》。诗不要多,一首好就行!《春江花月夜》唐代没有,宋代没有,到明代有人选出来,闻一多说,这首唐诗是唐代文学巅峰上的巅峰。这和审美有关。汉代人喜欢瘦子,唐代人喜欢胖子,不一样。心里要有个审美。

为什么要了解西方的审美。没有西方审美史,读莫言就读不懂。他带有西方审美的。所以我们看这些文章,要放到审美的节点上看,在那个时空中是个什么情况。《中国美学史》《美学》值得一看。文学批评史呢?莫少义等人的文学批评史。不是思想+内容,这条线索语文老师要有。

4.思想史

9

人是一个思想的动物。每个作品背后都有思想。而这个东西恰恰是打开文学作品的钥匙。写这个作品的时候他在想什么?是个怎样的思想立场?很重要。 而我们往往讲思想史的时候很刻板,一个作家只有一个思想。如鲁迅,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去读?因为他太激进。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匕首。所以毛主席讨论过如果鲁迅或到解放后会怎么样?事实上不是这样,他也有很卑陋的一面。不要把思想禁锢起来看待一个作家、一个作品,一定要把人作为一个思想,看它的变化。 冯友兰《思想史》值得一看。

5.人类发展史

人,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是一路走来的人。孔子也说混账话的。他是一个可爱的人,可爱的人一定会说错话的。慢慢发展到屈原,这个时代太糟糕,坚守思想,只能去死。说到死,孟子,他让你死得快。浩然正气,舍生取义??我从小就不喜欢学英雄,一学就要挂墙上,太可怕。

到什么时候,难受了就不怕死了。饿死是小,失节是大。这不仅仅指女人。中国男人有双向性,他很痛苦。工作的时候是女人,因为皇帝才是唯一的男人,所以常写爱情诗,其实是想告诉皇帝你什么时候娶了我。宋代以后爱情诗多。

其他地方的人怎么发展?看世界史。我们看中国史,充其量是中国革命史。有时间读《剑桥中国史》每空的读《剑桥中国史简编》。

有了这五条线索,课文就可以读了。五条线索+三维空间。作者、写作心态、文体形态。一个作品就逃不掉了。

萧红是个可怜的女子,是个悲剧的女性。二三十年代这样的悲剧女性很多。要读诗经,读《诗经注析》陈俊英,李大钊的学生。有才华,同辈男人看不上,美国搞心理学的男人求爱??那一辈的读书女子,幸福的很少。

萧红是苦中至苦的人。出生,母亲死了,继母没有理由喜欢她,可怕的是奶奶也不喜欢她。出生在东北,可能只有儿子才招人喜欢。童年是苦难的,但也有笑容。笑容也是悲剧的欢乐。如果你读出了悲剧的欢乐,那么《呼兰河传》就算读懂了。你要读懂《园子》,你一定要读《呼兰河传》。一般的老师不看,也不去对以对,被教材弄伤了,就觉得那个是好的。

在我看来,删改教材的心里是很复杂的,这和整容是一样的。摸来摸去不知道哪块肉是自己的。所以一定要看《呼兰河传》。这是萧红在40年,她30岁时写的。从鲁迅的《故乡》中吸取了一些。同类《边城》等,是同类型的。这样你就会发现,处处是对童年的回味,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那时人们的苦难,去呼唤那个年代对人性的呼唤。想想1940年的萧红是个遍体鳞伤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对人性的呼唤是多么的感人。遍体鳞伤的萧红没有肉体的感觉,没有灵魂的感觉。 萧红是个逃婚逃出来的,而逃婚出来的人也不爱她。萧军的出现是个美丽的出现,当时的萧红对生活没有正确的判断,所以与萧军结合。那个时代对男生的考验远胜于女生,那时候的男生身份很复杂。后来也有几个和异性的情感纠葛,而在萧红一生中真正有关的男人只有2个,祖父和鲁迅。所以要结合《纪念鲁迅先生》。她和鲁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许广平很恼火。

这个小说写在40年鲁迅死在36年,内心的精神已经完全荒漠了。祖父留着了呼兰河,留在童年。所以书中说,呼兰河小镇过去有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整部小说的基调。导致这小说必然是煽情的。因为它要告诉你的实在太多了。

很有意思的人,有二伯,这是萧红所以写这个人的道理。把一切东西联系起

10

来。

这是悲剧中出现的一道亮色。这亮色来得突然,光亮而鲜艳。“住着我的祖父”至关重要。没有将“呼兰河”单独做个地名来写,而是将呼兰河和祖父联系起来,呼兰河成了祖父。这是整个文章的情感伏笔。“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这在我们教材中删了,但是删不得的。大家可能觉得单调、重复。但不要忘了这单调背后的情感是什么?这四、五年,我所有的记忆都是祖父,我都跟祖父在一起,我的童年只有祖父。

第一段写我的祖父,第二段是我生的时候。这种衔接方式叫蝉联式。“我家有个大花园”这是并列式。这是散文的方式,不是小说。小说的安排重点往往是人物。散文往往是情感的推进,可以是S型,可以是直角式的。人的这两种状态是最美的,一个是S步,一个是到了就转。梁实秋写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徐老虎告诉他写作文的方法,该转就转,不要松松垮垮。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散文式。散文体的小说不是基本概念,这种段落安排就是散文体。小说是一个环状接着一个环状,不是一个线段接着一个线段。小说家和散文家是步一样。 后一段是“我”开头,并列式的。“这花园里??样样都有”这和我们的思路不一样,为什么列举的顺序也写作顺序不一样,2、3、4、1,这就涉及到语言史。这是一个白话文小说,白话文和文言文相比最重要的是段落的安排。文言没有段落,章回体小说没有段落,一回就是一段。几回本就是几篇。2、3、4、1是为了段落安排,因为它要分段,段与段之间要有联系,如果1、2、3、4写下去,联系就困难。先写蝴蝶,都是形状,“好看的是??”是孩子的眼光,仿佛看到欢喜雀跃的小孩,仿佛看到一个大红蝴蝶,童声。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金粉”。这里要分段。下面来了一段“蜻蜓是金的”,火车车厢连接起来了,用“金”连起来的。线条非常美,觉不是我们现在的散文像爬楼梯一样的。实用性问题是不一样的。

实用性问题和散文不一样。文章的结构就是人的身体,结构的和谐就是身材的曼妙。不仅如此,你看这整齐的句子。整齐的句式有很多,但是整齐的句子有不整齐的地方。“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句子讲究,学鲁迅学得像。这种句子的整齐要告诉学生,是用似的。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为什么这时这样写呢?如果是拍电影的话,镜头是谁?是落在花上的蜜蜂?就像远景推到中景,给个蜜蜂的特写,然后镜头和蜜蜂的眼睛重叠,这时蜜蜂在看园子,这种联系的办法叫“语断意连”藕断丝连。

回过头再看四种昆虫,角度不同。蝴蝶写了颜色、形状,蚂蚱、蜻蜓只写了颜色,这就是弹钢琴。用和弦,和弦之后是主旋律——蜜蜂。静态的蝴蝶,动态的蜜蜂,通过声音写动态,“满身绒毛”,动中取静。“落到一朵花上??”从动到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作者在写动物的时候所选取的角度,这种写法是散文的笔调。小说常常是一个环节换一个视角,视角多变。所以不要概念化。散文体现在哪里,小说又是什么。

如果老师这样和学生讲清楚,学生写动物会写不好?“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要带着孩子体会节奏,好像一个孩子单脚蹦跳,用到的是叠词。“明晃晃”“红的红”叠的方式又不一样了。声音,平仄,两个仄声要重叠成平声,好像是儿童的双脚交替跳。镜头从儿童身上的镜头虚掉了,看到镜头上的花园,然后定格,倒影??就像一个人说“从前啊??”人的样子虚了,切换到从前的景象。不要把文学读死掉了,要让文字活起来。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为什么要有这一段?书上要删掉呢?

11

闲话,闲得太多,散文体小说。小说要还原场景,这个场景实际上是插曲。记叙文中叫“插叙”。这个插曲很重要,为祖母的出现埋下呼应。好的作品都是首尾相连。

萧红和祖母的关系不好,她用手指戳,祖母用大头针戳,她就恨祖母,调药的时候去捉弄,孩子式的报复。这非常符合萧红这个人物,一个经常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这个地方是叛逆期中难得消停下来的天真的笑容。这个插入很好玩,所有和祖母相关联的东西都没有好下场,和祖父相关联的东西都好。祖母喜欢吃果子,所以成了果园,可见祖母是当家人,为之后“祖母不喜欢她”买下伏笔。祖母不喜欢,那么全家都不喜欢她。但祖母又喜欢养,这和果树矛盾,这是蝉联式的句式,前后句式的安排。这一串说得非常冷静,而且搞笑,大有四、五岁小女孩幸灾乐祸的感觉。羊啃树的时候她不说,“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之后??”她又一次地告诉你,这园子属于祖母的时候我并没有记忆。我有记忆的时候羊被祖母吃了,果树被羊吃了,李子和樱桃不结。所以祖母的果园并没有出现。所以她写到了花园、麦穗,扣牢的是祖父。

“小时候只觉得园子里就有一棵大榆树??”这个“就有”比“只有”还要有趣味。同样要注意,小说中有2个我,一个是30岁的萧红,一个是4、5岁的萧红。为什么觉得文中的情感复杂?因为有两个人的眼睛。这就像看《孔乙己》,一个是12、3岁的小伙计,一个是成年的小伙计。从中也能看到情感的复杂。而这个地方实际上停留在了四、五岁的小女孩,转过来,“这榆树??”后面的三个句子写得漂亮极了。这是典型的萧红的写法表达。“来了凤??来了雨”是无主句,相互并列,整整齐齐;后来来了太阳,又不整齐了。但实际上是指“来了太阳”,整齐中又不整齐。“先啸??先就冒烟了”用“先”并列,句子就整齐了。“就”缓和了语气,为什么呢?加个“就”节奏变缓了,因为冒烟是舒缓的。“先啸”是声音短,节奏快,连个“了”都没有。这就是助词。读现代小说、散文,助词中的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至关重要。这两处是由动而静。怎么写太阳?“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就发光”和“就冒烟”一样,很整齐。但她一定要不整齐,“闪烁得??”。什么叫写细写活?什么叫带着联想去写?“一样了”,这个“了”又让句子很整齐,告诉我们句子结束了。 后边出来了人物,典型场景的典型人物出现了。“后园”,为什么不说花园果园?其实我所知道的祖父,所关于祖父的记忆都在后园。“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所以她走出园子一直要到第四章。后面这个小节主要表述祖父怎样,我怎样,把祖孙两个血肉相连心心相同的情感写出来了。我就是祖父的跟屁虫、小尾巴,所以我才是祖父的心头肉。一连串的“祖父??我??”这个安排也是各不相同的。整整齐齐的长句子,两个“戴”“带”不同,祖父是为了干农活,我是好玩;“拔草”,节奏加快。

看完了课文后要看专门研究萧红的人写的文章,不要看教材,“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别和同伴学,一定要在一个高水平上安排自己的课堂。看看人家怎么说她散文体小说的。

这个地方是小说的节奏,是波动的。一开始进入个新场景时是徐徐进入,带着你慢慢进来,下面第二步开始。所以读小说,一开始句子长,是带着你进入。接着孩子出现了,节奏就快乐。有孩子的地方,节奏加快;有祖父的地方,节奏就慢了。典型的强弱,强弱。但一直这么快也不对,孩子会玩疯掉,接下来变化了:“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把祖父变成状语,把我变成主语。这是句式变化。为什么你们的学生写排比,句子一样,只换关键词?一讲排比句就

12

搜索更多关于: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活动实录 的文档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活动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zz8r6ogw67dd7c92wrr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