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标下对初中生的“阅读”指导
纵观语文科的考试考查及中考的试题,文段的阅读分析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学生在语文科考试时丢分最多的一块也是阅读分析。我们在阅卷后分析发现,学生在阅读分析题失分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一点;没有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与答题的方法,使其终身受用,何乐而不为呢?然而,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下功夫。
一、把握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老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试题命题者命题时的“纲”。教师必须把握好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归纳起来,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水平提出了三大方面的要求。 (一)整体把握课文
1.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3.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4.对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5.阅读科技作品,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
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出判断;7.阅读古诗词及浅易文言文,能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理解基本内容,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对语言方面的要求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感悟与评价方面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根据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一)指导学生区分、熟记常用的阅读方面的术语 多数的学生对常用的阅读术语、定义、概念模糊不清,多个概念容易混在一起,导致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如修辞方法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与描写方法,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等。教师应把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加以分辨。此外还有诸如写作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文章结构,照应、伏笔,呼应等等,都要让学生清楚其意义范筹,反复训练,记好记牢。 (二)教会学生区分各类文体,根据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分析 在阅读分析题中,学生感到最难做的是主观性题型。这种题往往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与文段的理解,结合自己对现实
生活,社会现象的感悟,判断出答题的“要点”来回答的。这些“要点”在哪里,要用上哪些关键性的词语,该拓展延伸的内容,目标取向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做明确的指导。譬如: (一)问“……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题目往往要在文段中找出其“因果关系”。题目中的“……”就是“果”,那么这个“果”是在什么情况下导致的,这个情况就是“因”了。如《曹刿论战》中,“公与之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如果设题问:“齐师败绩”的原因是什么?那么这个原因主要就是“齐人三鼓”导致的。齐军做了三次无效的进攻,消耗了士兵的体力和勇气,因此“齐师败绩”。若能再结合下文的“彼竭我盈”来回答就更全面了。
(二)问“从文中或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种题目应紧扣这个故事的内容或蕴含的哲理,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和现实社会 情况,将故事的道理延伸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回答即可。如问:“读了《曹刿论战》一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否则很容易导致失败。再结合实际,可以从我们学习时要抓住最佳时机,掌握最佳方法去学,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去谈;做生意要抓住最佳商机,找准投资目标;农民要抓住季节播种,管理,收获等等方面去谈。 (三)问“某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