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德情感教育是一种理念,就其内容而言,情感教育应是以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为核心的品德和情操教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教育,针对当前中学生道德情感缺失的现象我们认为要以下列几个内容为重点:责任感教育、自信教育、感恩教育。 (1)责任感教育:
在我们的调查中反映,当前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孩子培养目标的重心上,很少有家长会选择责任感。我们的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家长的关爱与呵护之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幸福地沐浴在家长和国家所创造的优良教育环境中。然而,孩子们常常不理解这种爱,没有体验到这种幸福。一些孩子物质生活充裕,却没有感受到快乐和产生强烈的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情怀;生活学习在安静美丽的校园里,却很少激起求知的喜悦和对明天的责任感;与他人交往中很少将义务和共享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现在的孩子不愿吃苦耐劳、不愿关心他人。所有这些道德情感滑坡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忽视了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因此,我校在道德情感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感教育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是要抓住建设强而有力的工作队伍这一责任感教育的关键。为了保证责任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对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领导,从组织上保证责任感培养。
二是要善于发掘学校责任感培养的教育资源。责任感培养有着广阔的资源,竭力利用各种资源为教育服务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学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了解嘉禾,热爱家乡”的大型调查活动。调查了政府领导、工厂厂长、居民、兄弟学校教师,了解祖国为培育21世纪人才化下的心血、付出的财力、作出的奉献,激起学生报效祖国与人民的情怀。学生还自发组织了支援灾区的募捐活动、为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自律小队,维护学校纪律、环境卫生……,学校在大量活动中提供给学生培养集体精神、奉献精神的渠道和空间,以强化责任感。
三是要把责任感培养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把责任感培养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是对学生教育工作提升到理
论高度的一项有长远意义的工作。 (2)自信教育:
心志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谁能成功地挖掘学生的自信,谁能成功的调动和开发学生的能力,谁就会赢得教育的成功。用教育的智慧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信,将学生从自卑的泥潭里拯救出来,让自信的旗帜在学生心中飘扬。
我校自信教育的特色:
①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各方面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信,保护自尊,激发其勤奋努力。
②教师用情感和爱心点燃学生心中自信和进取的火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 ③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既能从成功中获得自信,也能从失败中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丧失信心。 我校开展的自信教育实践活动: ①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中自信“我能行”。
一是创造机遇,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是承认差异,帮助每一个孩子体验“我能行”。
学生是有差异的。我校的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能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达到上限,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从而体验“我能行”。 三是恰当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有一两个长处优于其他人。教师的工作就是要运用“正强化”的理论,恰当鼓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激活学生的进取心,使他们在鼓励中不断上进。 ②让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信“我能行”。
我校开展自信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信,教师先要自信。我们引导教师爱岗
敬业,帮助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生命成长的活动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但提高学生,也在提高自己,从而获得共同发展。我们还引导教师自觉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真心实意地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3)感恩教育:
目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很少去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一切,更多把父母老师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需要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让学生因为学会感恩而变得心地善良,变得富有宽容心。
感恩教育的目标:
①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在这个社会里,爱从来都是双向的,谁都没有只奉献不回报的义务,谁也都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利。要让学生知道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能在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顾及他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记仇甚至报仇。用感恩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有感恩心的人会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激之情,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②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图报”。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不报非君子”,不会感恩、不愿意感恩或者知恩不报,既是缺乏修养、自私自利的表现,又是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自己是受恩惠的,由此产生回报恩情的一种冲动。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图报”能力,学会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
③通过感恩教育还要更高层次地让学生明白在知恩图报的同时施恩不图报。当我们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时,
还当抱着宽容心态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否则你就不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去帮助别人。 感恩教育的具体要求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声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图报”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做起。 学会说“谢谢”。
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在学校,应主动去关心辛勤工作的老师,关心老师的身体和生活,应主动去关心同学,特别是身体较差、学习困难、家庭特殊等同学,爱护同学特别是小同学。在家里,应主动去关心辛勤工作抚养子女的父母和年老体弱的长辈,关心父母和长辈的身体和生活(但不要干涉父母和长辈的生活),主动问候。利用节假日经常去看望长辈。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和母亲节、父亲节时献上诚挚的祝福。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应主动去关心需要关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别是老弱病残者。 学会帮助他人、报答他人、学校和社会。 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唤醒人们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谢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人文关怀的氛围。感恩教育的目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与途径才能最终得到落实。
㈠情境教育法。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