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上学期高一第一次质量测试 历史试卷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将考号、座位序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并将考号、学科用2B铅笔涂黑。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3.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对应题号位置,写在试卷上无效。
4.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第I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该段记载是指(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 C.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2. 史学家张萌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度 3.央视春晚成龙深情演唱《国家,歌曲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完美呈现,诠释了国与家的血脉相连,让亿万中国人在感动之余也产生了强
- 1 -
烈的共鸣。古代把“国”与“家”结合起来的制度是( ) A.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
5.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7.《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
- 2 -
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 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人同伦
9.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作者肯定了(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11.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 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12.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
- 3 -
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13.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参知政事
1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的尚书台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宋朝的参知政事 D.元朝的行省制
1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16.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 4 -
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8. 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政 C.朋党之争 D.农民起义
19.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殿阁大学时作为侍从顾问 B.设置军机处大学士以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0.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1.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22.材料一:“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