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专题4 边城
《作业推荐》——边城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剧烈 抿嘴 装饰 吊角楼
B. 竟争 艾篙 渡船 笑嘻嘻
C. 伶俐 喽啰 景致 雄黄酒
D. 皱眉 粗鄙 蘸酒 笑咪咪
【答案】C
【解析】A项,“吊角楼”中“角”应写作“脚”;B项,“竟争”中“竟”应写作“竞”,“艾篙”中“篙”应写作“蒿”;D项,“笑咪咪”中“咪咪”应写作“眯眯”。
2、下列语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有着丰富的“乡下”经验,这就使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尤其是沅水,在沈从文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B. 小说精心设计了主要情节发生的时节——端午和中秋,充分营造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环境和背景,这一切生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
C. 小说结尾写到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渡船老人死去的那个夜晚轰然坍塌,预示了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D.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湘西乡土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虽然具体而微,但能帮助我们懂得地域特征是中国历史中的一股社会力量。 【答案】B
【解析】A项,“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B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美好漂亮。此处用错对象。C项,“田园牧歌”泛指田园生活。D项,“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来源:学#科#网Z#X#X#K]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
篇, 。 , 。 , , 。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
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
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
[来源:Z_xx_k.Com]
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
A. ④①②⑤⑥③
B. ③②⑥①④⑤
C. ⑤②⑥③④①
D. ②④⑤③⑥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体现的作者情感。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
C.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的获得者是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答案】B
[来源:学科网]
1 / 4
《作业推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专题4 边城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把“丰富”改为“扩大”;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者“因为”;D项,搭配不当,应把“前者”和“后者”领起的内容互换。
5、下面对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荡漾着水的气息。《边城》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对话,以及由语言所创造的翠翠、老船夫无不显示着这一特色。
B. 人物描写充满激情。如对老船夫的描写,既写出了他的古道热肠的侠义风情,又写出了他的淳朴厚道。
C. 《边城》中小溪、白塔、老船夫工作的渡口环境、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都富有诗情画意的纯真之美。
D. 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人物的心灵和人与人交际的诚信、细腻、深邃、诚朴而又优美,景和情都令人难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人物描写充满激情”不对。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翠翠 祝 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来源:学科网ZXXK]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地生长着。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翠翠就这样面对着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
2 / 4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
《作业推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专题4 边城
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解析】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2)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答案】(1)形象地说明翠翠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而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2)“远”是指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近”是指
C.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我”心里装着翠翠,翠翠一直陪着“我”,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思考时既要结合句子的本身义,更要揣摩该句的语境义。
3 / 4
7、
本文描述了《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的翠翠,她们各具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
【答案】《边城》外的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边城》里的翠翠:美丽,单纯,执着,忠贞。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思考翠翠的性格特点,不仅要立足于其本身,还要着眼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8、
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1题: A项,文中找不到湘西是作者故土的依据,“翠翠的等待”并非作者与沈从文的等待;B项,“生动形象地描绘……乡城风俗画”“富有……地方色彩”不对;D项,“碰巧”不是“寻找翠翠”的原因。
【答案】CE
E.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某些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B.本文文笔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来源:学科网ZXXK] D.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作业推荐》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专题4 边城
9、
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点题,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青山绿水、人性的静谧安详、爱情的执着忠贞、生命的纯净美好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功利时代的担忧和伤感,呼唤一种在艰难孤寂的生活环境中乐观平静地应对一切的人生信仰。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作用及内涵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需从思想内容和行文结构等方面入手。“寻找翠翠”就是寻找小说中翠翠所处时代的自然、人性、爱情、生命的种种美好;“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说明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焦虑不安的时代已难寻翠翠,表达了作者深沉的人生追求。卒章显志,照应题目。
文字主要是讲动画电影如何满足“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两批观众的需求,主要分析儿童和成人世界的两种情况。先说现在的儿童,再说成年人,二者形成一种参照。根据下文成年人“他们同样不会被过于简单的动画电影吸引”,可以推知第1空应填“他们(儿童)不会被过于简单的动画电影吸引”;根据“进入梦幻的童话世界,满足心底那份纯真的童心”说的是成年人摆脱压力的信息,可以推知第2空应填“他们希望在某段时间内暂时逃离世俗”;根据“既要具有一定的童趣”,推知第3空与上句形成衔接和呼应,应填“又要融入一定的哲理”。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
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提出:“随着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在20世纪的风靡,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受众面临着同样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儿童越来越早地接触到更多知识,对成人世界的理解越来越容易,因而① ;另一方面,随着成年人担负着越来越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② ,进入梦幻的童话世界,满足心底那份纯真的童心,但由于思维能力远远超过儿童,他们同样不会被过于简单的动画电影吸引。因此,制片公司在今后制作的动画电影,既要具有一定的童趣,③ ,才能吸引“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两批观众。
答案: (1). 传统动画中单一幼稚的情节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或“他们不会被过于简单的动画电影吸引”) (2). 他们希望在某段时间内暂时逃离世俗 (3). 又要融入一定的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本段
4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