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②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五、激扬文字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音乐的作用很多。它可以沟通心灵;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使《高山流水》成为千古绝响。它可以鼓舞士气:在蒋介石发出不抵抗的命令后,撤进关内的东北军悲愤地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于是群情激昂,一致要求抗日。
请以“生活不能没有音乐(歌)”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 书山有路
1.C(A项“商贾”的“贾”读gǔ,B项“迸发”的“迸”读bang,D项“嘲哳”的“嘲”读zhāo。) 2.A(快:愉快,畅快。)
3.D(A项“整顿”古义为“整理”,B项“颜色”古义“脸色”,C项“向前”古义“先前”。)
4.D(A、B、C三项均是借代,D项是比喻,用“冰下滩”来比喻琵琶的声音。)5.B(B项的意思是主人忘了回去,客人忘了出发。是分别说的。)
[来源:Z,xx,k.Com]
6.(1)相逢何必曾相识(2)唯见江心秋月白(3)又闻此语重唧唧(4)江州司马清衫湿。 7.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8.同意。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
9.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②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④一个是“江口守空船”,一个“谪居卧病浔阳城”,都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10.A(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宛转,不是“起调热烈,情感激越”)
11.这首诗先用一连串贴切、生动的比喻,描写音乐形象,把人带入美妙的琴声中,然后才点出这是颖师所弹奏的琴曲,并以自己感受之深,加以赞叹。这是一种倒点题法,在这里使用这种写法,更能增强感染读者的效果。
12.D(“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错误,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
13.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 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14.(1)上联:①④;下联:②③ (2)上联⑤②⑥;下联:①④③
15.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16.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其不同点:《夜闻》一诗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代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表现手法上的相同
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其不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闻》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闻》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17.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8.(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19.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