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教学培训讲稿
一、课改1.0:“先学后教” : 尝试学习方式改变 。课改2.0:“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关注学习内容选择。课改3.0: “思维型教学” ,聚焦学习本质 。思维品质。
教学理论:行为主义—— 建构主义
二、1. 2018年第一届“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杭州召开。
2. 2019 第二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聚焦情境与问题”在西安召开。 在思维型教学中,创设情境是第一要素,通过良好的情境创设,引入问题,才能激发孩子主动思考,最终串联起思维型教学的整个过程。
高考试卷中大面积出现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题目,很显然地指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
教学情境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问题意识,情境创设应该注重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时代的要求
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唯有深度理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创造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如今国际竞争的重要趋势。我们党就非常重视创新和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5次“创新”,12次“创造”。19届中央委员会第5次会议公报6000多字,“创新”被提及15次。 3.在核心素养不断深化的时代,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 核心素养重视什么?重视其中所提倡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9
核心素养:目标指向 思维
第一,知识和方法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 第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第四,内在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五,创新素质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思维,学习和教学的本质也是思维,而思维是可以培养的。
五、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
“相比发达国家,我们在核心的技术和理念方面相对落后,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进行创新。”
1. 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必须进行从0到1的创新,需要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2.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要引导孩子经常给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和体验的,提出问题是一个创新的萌芽和逻辑的起点。
3.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事业心和责任心,并有多元学科交叉的背景。 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工具的创新与突破是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源泉。
其中,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例如思维的创新导致了交通工具的飞跃;创新方法的创新是取得科技重大进步的必由之路;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
9
的必要手段。
六、思维型教学理论提出了教学活动需要满足“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元认知”“应用迁移”五大基本原理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六大核心要素。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习的本质是思维” 各个环节的优劣直接关乎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素养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标准:
1、情境能够融入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便于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3、能够产生高认知的问题,并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4、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是在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5、要基于生活实际,接近真实情境。
6、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非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7、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 (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尽量具有思维含量。
2、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尽量不提或少提封闭性的问题。 3、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条理性。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
9
5、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
6、鼓励学生对答案进行评估,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要让学生多将好的结果归因为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自主学习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内在动机的学习,即我要学,而非要我学;二是自我监控的学习,即自己能计划、实施和总结反思。
什么是合作学习?
广义的合作学习泛指一切相互促进的团队活动。
狭义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思想,通过激发彼此积极思维,促进学习者理解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提升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包括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和思维互动,其中,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外在的表现,思维互动是核心。我们现在的一些小组合作还停留在行为互动层面,没有达到思维互动,如果没有思维互动,这样的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和素养提升基本没有价值。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这导致了多样思维方式的碰撞,构成了多元的、重整的“最近发展区”,在自主性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 (四) 总结反思
1.要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2.要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9
3.要便于学生建构合理的学科结构,同时要内容全面:既包括知识的总结,也包括方法的总结;既反思探索的过程,也反思探究中的经验教训。
我们需要改进的:
1. 对整体结构把握,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即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认识要到位;
2. 对学科的思维方法认识要到位。
3. 要引导恰当。把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只做恰当的引导。 (五)应用迁移
应用迁移的内容要与这堂课的知识与思维方法具有相关性。 比如说重组思维,所谓重组思维是将两件不相关的事情重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重组思维,它是一种创新思维。
应用迁移还要具备典型性、思维型、引导性和实践性。 应用迁移的方法可分为四种:
第一, 知识的应用,即解决书本问题和真实情境问题;
第二, 知识的迁移,即迁移到本领域、本学科及其他领域和其他学
科;
第三, 方法的应用,即解决本领域问题;
第四, 方法的迁移,即解决背景不熟悉但可以用同一方法的问题。 七、学科教学,思维为本
课堂上,老师最重要的角色在于教给孩子思维方法,然后由他们完成自主建构,因此,教师逐渐开始退到学生身后,成为一个引导者,很多时候,他们往往只需要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就能反馈无限的可能性。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