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悟朱自清细腻、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2.领会本文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以及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特殊内涵,体会其情感。 2.学习作者选取特定角度勾勒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造氛围,激发情感 1.同学们,请仔细回想一下,“你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你有没有观察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他(她)的哪一次行为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文经典之作《背景》,看一看最让朱自清先生感动的一幕是什么。 (二)写一写、评一评
1.为了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几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交卸”“狼藉”“簌簌”“嘱咐”“踌躇”“蹒跚”等字词,其他同学各自在本子上也写一写;
2.写完之后,有请下面的同学举手发言,评一评上面的同学有没有写对,并且谈一谈这个字怎样才能加以深刻地记忆;
3.老师将课堂主动权交予学生主体的同时,要加以及时的引导纠正,如有些字词学生能够自行解决,则不必重复;对于同学们有困难的字词,通过解释词义、对比等方法增进对其理解;并且重新板书于黑板。 (三)读一读,找一找
文必读,在这个环节中,请同学们花7到8分钟(《背影》1300字左右)快速默读全文,做好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每位同学必须找3~4个不懂的地方,划下来将其组织成问题。
(四)议一议,论一论
1.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为单位分成各个小组 2.以举手发言的形式,请小组代表提出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同学展开讨论,帮助其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大家都不会的问题,则记录在黑帮上。 (五)以文为本,找寻答案
(这个环节主要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梳理文本,启发学生读懂文章)
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也解决了不少问题,老师也要当一回学生,也有一些疑问还没有解决,(问题由浅入深)请同学们思考下并帮助我解答: 1.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 作用:开篇点题,创设浓重的感情气氛。
车站送别 作用:浓墨详写,具体描绘背影,表现父亲爱子的深厚感情 第三次 别后远景 作用:深化主题,远见背影消逝,背影淡而情愈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
第四次 浮现背影 作用:首尾呼应,思念情深。
最后,提问同学关于重点词句的理解,看其是否已经掌握文章要领。
2.文中第五段,“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父亲的“迂”表现在哪里?
3.文中第六段作者如何描写父亲买橘过程中的形象?(仔细研读第六段)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 (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当时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反应?用原文回答 “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5.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1925)文中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1917)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所以此时搭建“教学支架”即以PPT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背景资料以帮助他们理解) (六)学一学,练一练
(作业环节以活动为中心展开设计)
1.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阅《背影》的相关资料。
2.“你写我猜”活动:写一段文字,以外貌描写为主,但不出现行为概括词(如“打篮球”)描写一个行为,其他同学猜猜描写的是什么动作或者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