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安徽中考)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① 氯酸钾 580 ② 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1∶1) 350 ③ 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1∶1) 370 ④ 氯酸钾、氧化铁(质量比1∶1) 390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由实验______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______。 【反思】
(1)若要证明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________不变;
(2)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______________;
(3)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你再探究 (探究一种因素即可)。
参考答案
1.答案:B 点拨: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以作保护气,氮气不具有可燃性。 2.答案:B 点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森林绿化面积,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其在空气中的含量。
3.答案:D 点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充入灯泡中不会与灯泡中的钨发生反应,这是灯泡经久耐用的原因。
4.答案:C 点拨: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
5.答案:B 点拨: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植物肥料,一般不把它当作空气污染物。
6.答案:D 点拨:A是由于饼干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B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小水滴;C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结;D是由于菜窖或深井中含大量的二氧化碳。故D与水蒸气无关。
7.答案:A 点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无黑色固体生成。
8.答案:D 点拨:铁片在空气中不燃烧,硫粉、木炭燃烧后都生成气体,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
9.答案:B 点拨:硫、磷、铁丝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点燃,生成物都是一种,都是化合反应;因为反应物都有氧气,所以都是氧化反应。硫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二氧化硫是一种气体,其余两种生成物都是固体。
10.答案:C 点拨:加热固体,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停止加热时,为防倒吸应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
11.答案:D 点拨:氧气的体积(V)应从O(表示“0”点)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不再改变,故A、B均错误;二氧化锰的质量(m)不随时间而改变,故C错误,D正确。
12.答案:D 点拨: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火焰熄灭后,不能立即打开止水夹,应等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否则实验结果不正确,故选D。
13.答案:C 点拨:氧气本身不能燃烧,只能助燃,且在空气中发生的缓慢氧化也是化学反应;酸雨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SO2增多引起的,同时氮的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雨;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在电光源中有广泛应用,也可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14.答案:A 点拨:A正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B错误;对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处,C错误;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为防止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应铺有少量细沙或水,D错误。
15.答案:A 点拨:氧气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氧气不能燃烧,不是可燃物;因为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所以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16.答案:(1)21%
(2)过氧化氢――→水+氧气 分解 (3)③
17.答案:(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3)硫+氧气――→二氧化硫
点拨:(1)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18.答案:(1)氯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硫 二氧化硫 催化 催化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硫+氧气――→二氧化硫 加热
19.答案:(1)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也可)
(2)使用无铅汽油 改变发动机结构,使汽油完全燃烧 尾气经净化处理后再排入空气
二氧化锰
点燃
点燃二氧化锰
点燃
二氧化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