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头。
(2)这两种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望洋向若而叹曰。 这两种景物衬托了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
望洋:仰视的样子。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或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语:谈论。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6.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停止。 虚:空虚。 四、翻译句子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翻译: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
2.?闻道百,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翻译:?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耻笑。
4.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大理矣。
翻译:才知道自己的浅薄,这样,就可以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
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五、作品分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这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
描写了河水上涨、两岸不能分辨是牛还是马和海水浩瀚、不见水端这两种自然景物。
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 (3)河伯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河伯望洋兴叹,是因为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浅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了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和后天教育的限制。
(2)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了类比论证法。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1)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2)这段话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
这一段采用了逐层推进的论证手法。主要是由大到小,层层剥笋:由?天地?到?四海?,再到?中国?,这是一例由大到小的论证;由?万物?到?人类?,再到?个人?,这也是一例由大到小的论证。 (3)指出其中的反问句。
反问句: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第四课?谏逐客书? 同步练习 一 填空
1.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写给秦王的一篇 。 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写?谏逐客书?给秦王的目的是( ) A、宣传秦国重用客卿取得巨大成就 B、抨击秦王喜好珍宝、美色
C、阐述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D、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2、?谏逐客书?一文,引用秦国四位国君重用客卿成就帝业的事实,证明?此四君者,皆 以客之功?,这里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3、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4、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 ) A??季氏将伐颛与? B??寡人之于国也? C. ?秋水? D.?谏逐客书?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7、?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9、李斯在?诛逐客书?中,既指出纳客之利,又
指出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10、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 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这?四君 \指的是( )
A?秦缨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 \藉寇兵而责盗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4?李斯在 ?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 )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类比 E?归纳 三、简析题
l?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来玉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 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 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里,至今治强。惠
王
1 、 下列议论文中,其论证属于?驳论?的是( )(多选)
A 、 ? 季氏将 伐颛 臾?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论毅力? E、?五代史伶官传序?
2、下列文章中,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有( )(多选)
?谏逐客书? 一、单项选择
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D )。 A、 客商 B、 看客 C、 游客
A、李斯?谏逐客书? B、韩愈?答李翊书?
C、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D、梁启超?论毅力?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藉寇兵而赍盗粮。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3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3、?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五、问答题
1.?谏逐客书?一文在论证方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有说服力?
4.举例指出本篇运用铺陈法的地方,说明其表达效果。
3举例说明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六.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话的中心论点。
(2)这段议论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D、 客卿
2.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方法是( A )。
A、 归纳法 B、 演绎法 C、 类比法 D、 对比法
3.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做法来论证秦王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B )。 A、 归纳法 B、 对比法 C、 演绎法 D、 类比法
4.?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A )。
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
C、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 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
5、?废穰侯,逐华阳?中的?华?的正确读音是( C )
A、huá B、hu? C、huà D、huā
二、多项选择
1.?谏逐客书?一文中所列举的辅成秦国帝业的客卿是( ABD )。 A、百里奚 B、 商鞅 C、孙武 D、 张仪
2.?谏逐客书?大量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BC )。 A、比喻 B、 排比 C、对偶 D、 夸张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批评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秦王所重的?外物?包括( ABC )
A、色 B、乐 C、珠 D、士
三、词语解释
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以:
依靠,凭着。
向使:当初假如。 明:使……彰明。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黔首:百姓。
藉:借。 赍:给予、赠送。
6
.
服
太
阿
之
剑
考虑秦王的心理,举例历数四位秦王的功绩。对比鲜 (2)本段在使用论据上有何特点?
2、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明,善于正反对比,古今对比。
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论据典型充分,举例有古有今,有正有反。
5.藉寇兵而赍盗粮。 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
服:佩带。 四、翻译句子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私下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百姓乐于为国立功。
3.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功劳一直延续到今天。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驱赶客卿去帮助各国诸侯建立功业。
5.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占领了千里之地。
五、作品分析
1、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以本段为例,分析李斯高超的说服技巧。 言之有理,从理论上阐述纳客的力和逐客的弊,是非分明。反客为主,站在秦王的角度,着眼统一天下的大目辬劝说秦王。针对性强,处处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这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驱除客卿就是损害了自己而帮助了敌国。
(2)这段话可以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大意。
这一段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论证了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后一部分论证了驱除客卿就是损害自己而帮助敌国的道理。 (3)这段话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总体上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4)这段议论的前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前一部分用的是类比法。
(5)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对偶。
第五课论贵粟疏 辅导
一字:畜—蓄,臧→藏,畮==亩,政—征,贾→价,亡—无,仟—阡,佰—陌,文→纹,责→债,敖→遨, 二虚词:
1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两次。 2 、明主知其然也:如此,这样(代)。 3 、故民可得而有之:表顺接的连词。 4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用来的方法。
5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如今(假设将要发生的事情。) 三、实词:
1 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防备的措施。 2 、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不让、不亚于。 3 、不农则不地著:土著定居一地。 4 、虽有高城深池:护城河。 5 、不待甘旨:味美的食物。 6 、虽慈母不能保其子:保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