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概述说课稿 主讲:王达荣 日期:2007-11-2
一、教学课题:运动系统、第一节 骨和骨连接:概述、躯干骨及其连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骨的形态类型、位置、构造;列举骨的主要成分,阐明骨的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各期骨的特点;阐明脊柱的组成、整体观与运动方式;胸廓的组成、整体观。 2、能力目标:
观察长骨, 对照模式图辨认骨各部分结构。探究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脊柱、胸廓的组成与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从科学和道德素养的双重角度,认同公共场所照顾老年人的行为,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三、教学重点:
骨的结构、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关节的基本构造、运动方式、脊柱和胸廓的组成、整体观及其运动方式。 四、教学难点
骨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脊柱各骨的形态构造、整体观、胸廓的组成与运动模式 五、课的类型:
多媒体技术来攻克理论性知识为主的课程,以视频为主导地位的授课方式 ..六、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来辅导学生怎样观看标本、模型、图谱,常言说的好,“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这就是教学法中,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布白原理,让学生自己独立看标本、模型、图谱等,遇到问题集中提问,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小组讨论,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骨性标志进行自摸、互模,体会每一个关节的运动方式与其构造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技术展示运动系统中骨骼的组成、运动方式等视频文件,同时观看图谱,很好地打破了理论模式的死板文字形式,真正使运动系统“运动”起来。 多媒体类型 统计次数 视频文件 7 图谱 21 八、分析教材:
在该章节中,教材首先概述:运动的形成是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参与下,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然后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运动系统的组成,二是躯体运动的形成,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本节课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中“骨”的知识。教材内容包括骨的形态、构造、骨的连接;人体一生中各期骨与关节的特点;脊柱、胸廓的组成、构造、整体观与运动方式等。本内容对今后的系统解剖学、临床学科的名词运用占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骨的形态、构造、各期骨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及脊柱、胸廓的组成、整体观、运动方式。 九、教学设计思想
1、骨的结构教学:骨的结构为事实性知识,虽易于理解,但涉及名词较多。故教师通过提供直观性的长骨实物,并利用教材图文并貌可读性好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文、对照实物辨认、记忆各部分结构及名称。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能引发学生思维、观看视
1
频文件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为线索,使学生知道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骨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学研讨、教师质疑,试图使本来枯燥死板的知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2、骨特性与骨化学成分的关系:教学过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能采取适当的个人行动。 设计教学环节及目标如下:
观察和自身体验:认识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 提出问题: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和什么有关? 作出假设: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和骨成分有关 交流和查阅教材资料:明确骨的主要成分,推理各成分和骨特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合理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骨成分与骨特性的关系 交流、思考和应用:根据发育过程中骨成分的变化评价行为,指导健康。
3、脊柱的组成、整体观、运动方式、各椎骨的形态结构、连接与其韧带、胸廓的组成、上下口的组成、运动方式,各骨的骨性标志。运用视频文件采取动画的形式来分步阐明它们的过程,使得书本的知识通过影视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时间上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一般成功的公开课,预习和复习的时间基本持平,在5分钟左右,这样会很好的做好过度和总结的作用,切忌拖堂,并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与学生能打成一片,自然的教学教态也是一位好教师必备的条件,气氛不要过分地凝重,不要自己教自己的,全然不顾学生的反馈,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大忌。在板书中,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重点、难点突出,主次板书清晰明了。 十、阐述教法和指导学法:
1、教法的总体构造与依据:采用多媒体技术,这次采用的是ULEAD绘声绘影7.0软件,做好的软件经过渲染需要很多的时间,但做成功的软件,能使运动系统中的骨骼能运动起来,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并通过各种图谱来加以说明,最后文字总结。
2、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多媒体技术的观看,图谱、标本与模型的观看,文字阐述以及板书加以说明。
3、所用的有多媒体技术、模型、标本、图谱的观看。
4、运动系统中重点要求学生能学会看标本、模型,并结合书本的图谱与文字,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摆脱死记硬背的习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5、结合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与难点,掌握骨性标志,为今后的系统解剖学与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6、作为上课前的备课,突出重点与难点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攻克两点尤其是视频的展现,这也是本课程最精彩的部分,学生们看了以后,对理解更加地直观与容易,符合了教学法中直观法的运用。 十一、教学反思与学生反馈:
1、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 2、视频文件的播放形式学生能否接受?
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引导的方法 4、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最精彩的地方 5、为什么腰椎盘突出容易发生腰腿酸痛? 6、为什么捐献骨髓可以治疗白血病患者?
7、从骨的成分变化分析为什么要保持正确的站、坐、行的姿势?为什么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年人让座?
8、教学改进其他建议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