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谈中国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2019年精选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9:32: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谈中国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合理教育模式,为了较方便地提出下文中我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我们还是先就素质教育这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进行探析。

从上个世纪80到90年代素质教育的提出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首先对素质教育有个科学的认识。所谓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可见,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是整体素质为其根本目的,着眼于受教育者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发自身的潜能来达到培养受教育者的内涵、能力。素质教育是多元化的,并非单纯的应试教育,旨在创造和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进取、科学发展、协调和谐的全面化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使受教育者提高对自我,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提升其素质涵养、知识修养水平和意识境界,最终使人性得到正确的、科学的,发展的塑造。

一、教育改革到今天,正确的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定位,错误的理念仍然阻碍着教育的发展

错误的教育理念违背了素质教育“创造和构建一个生动活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理科学发展的全面化教育”的宗旨。泼、.

论联系实际上。首先,教育方法僵化,依然在传统的宣读课本,学生死记笔记的水平上,课堂气愤死气沉沉,很难有师生互动的场面和讨论碰撞的火花,也就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保守,难以得到全面性、实质性地突破。其次,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少教师和管理者在讲到课程上的知识时,高谈阔论,头头是道,可是在实践上却又不知不觉回到老路上,不知所踪,难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有新的突破。由于以上原因,现在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现代八股”仍然大行其道,使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激情,整天只知死读书,对课外知识摄取甚少,更不用说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习上的创新了。

当然,从学生本身来讲应该放弃“死读书”的思想。“人是要做事的。做事,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而有所不同……所以聪明的人做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书呢,它是记载言论和思想的。言论和思想又由于人的勤奋思考而产生。所以人的智慧并不是以藏书的多少来衡量。你是聪明,为什么不去勤于做事和勤于思考,却要背着这累人的书到处走呢?”这是东周著名隐士冯徐对一位到哪里都背着书读书的书生说的话。这个例子不是正好反映了现在教育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么,他的话不正与现在提倡的“理论联系实践”不谋而合么? 二、教学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有两种非常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体取个体取向关注的主要是个体的发展与成功所需要向和公共取向。.

的基本素质,考虑的常常是个体基本素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思路,强调的也往往是个体素质发展与培养的评价模式等。虽然这种个体取向的素质教育也会注意个体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但它主要是着眼于个体发展的;相反,公共取向则是“更加重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既它们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什么是促进公共利益的素质教育评价模式等等。当然,这种公共取向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是能够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平台的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实,我个人更加赞同这种能够包容个体利益的公共取向的素质教育。” 这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所长谢维先生作过的精辟论述。现代教育中,在某些地方和学校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素质教育的个体取向存在着被放大、甚至绝对化的现象和问题。于是,在现实教育中就有了老师对个别几个学生的重视和一系列不公平的待遇(对学生群体而言),并把个别学生作为学校的招牌。这种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公益性目标而把教育看成实现个人发展的手段,把教育看成了私人的事情,把这种理想、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日趋完善的教育变成了简简单单的只为学生提高生活技能和处理社会事物的片面性教育。显然,这种个体取向是对素质教育科学内涵的片面理解,也是违反了“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的,造成了国家对教育投资的错误偏向及教育上的腐败,进而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浪费和社会 的不稳定。.

面对上述素质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思想观念着手。落后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死学,无创新,并有着严重的等级观念,只为个人功名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畸形的教条教育思想。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毫无创新意识,毫无求知欲望,知识范围狭隘,知识来源更是源稀路少。特别是在价值取向上,很少有人为大众的公共利益而读书,大多数是为自己的生计、功名等私人利益读书。显然,这种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落后性和偏颇性。当然,这落后的教育思想也严重影响了现代教育的模式,要想深化教育改革,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塑造正确的,合理的教育观念,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最根本性措施。

(1)应该摒弃“为教而教”和“为学而学”的教育思想,这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的。在教学上,应该摆正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教师是辅助力量的观点,应该给以学生思考权利和空间;学生也应该主动争取发言权和集体学习、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思维的主体,发言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人,也就是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人本原理的应用,应该放弃教学中的家长制的集权话管理模式,建立一个民主的教育环境。教育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你教我心得交流、其中包括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学”的传授知识的过程,

共同探讨。只有在讨论中、集体合作中才能有智慧的火花,才会有不断的提高,才能有新的思想迸发和创新。

教师应该在教育中摆正这样一个观点:教师是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方。在震动华中农大的“千问计划”中,生命科学院的学生就一题随堂作业提出1000多个关于生命的深层次问题 ,校长张瑞品大力倡导全院教师回答学生“千问”。张校长在感言中说,这件事让我想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倡导师生互动式的“问题式”教学。“师生互动的关键在老师,责任在老师。”张瑞品说:“千问计划”让我深深感到,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愿或不会问问题,而是我们的观念没有跟上,措施没有跟进,方法不当,引导不力。有些学生常常会抱怨一些课程学了没用,因此,学习没有积极性,事实上是我们没让他们看到这些知识的用途所在。如果带着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一名教师在网上就“千问计划”做出了这样的评论: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疑问,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诱导和回答学生的疑问。学生所有的疑问都是值得鼓励和回答的。由此可见,教师认识自己是教育主体的重要性。 (2)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协调、创新、和谐的教育环境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学习也要竞争,这就要有个有竞争的环境。只有在竞争中才能频繁地接触别人的思想,才这样才能产才能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能对自己和别人思考, 生出新的、更先进、更合理的思想。为了建立以上环境和氛围,

浅谈中国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2019年精选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1gv06x51b7s7tu43p391qw0b8cv4600t1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