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答案】浓硫酸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解析】解:(1)实验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 故填:浓硫酸。
(2)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故填: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3)设276g草木灰中碳酸钾的质量为x, K2CO3?+H2SO4=K2SO4+CO2↑+H2O, 138 44 x 4.4g
138x
=4.4g,
44
x=13.8g,
草木灰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276×100%=5%,
答:草木灰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5%。
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15.【答案】红色 蓝色 黄 Fe2O3+3H2SO4=Fe2(SO4)3+3H2O Fe+H2SO4=FeSO4+H2↑ 也可能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或也可能还含NaOH)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白色沉淀 变红色 Na2CO3+BaCl2=BaCO3↓+2NaCl 潮解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3=Na2SO4+H2O
【解析】解:(1)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故填:红色;蓝色;
(2)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溶液是黄色的,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填:黄;Fe2O3+3H2SO4=Fe2(SO4)3+3H2O;Fe+H2SO4=FeSO4+H2↑;
(3)如果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加入稀盐酸后,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小军的实验结论不正确;故填:也可能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或也可能还含NaOH);
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小华的实验结论不正确;故填: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若部分变质,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制成溶液。①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②然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因为氯化钡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均显中性,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则会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故填:白色沉淀;变红色;Na2CO3+BaCl2=BaCO3↓+2NaCl;
(4)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发生潮解;氢氧化钠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硫酸钠和水;故填:潮解;2NaOH+CO2=Na2CO3+H2O;2NaOH+SO3=Na2SO4+H2O。 (1)根据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方法来分析;
第9页,共11页
13.8g
(4)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学生明确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并注意结合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固体变质的原因来解答本题。检验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时,可先把碳酸钠变成沉淀并且不生成影响氢氧化钠检验的碱性物质,然后使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
16.【答案】引流 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较多固体 ACD C BaCl2+Na2SO4=BaSO4↓+2NaCl 会带入氯化钾
【解析】解:(1)过滤蒸发两项操作中都用到玻璃棒,作用分别是引流、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故填:引流;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2)蒸发操作时,当蒸发血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并观察蒸发皿中食盐外观。 故填:较多固体。
(3)A.食盐未完全溶解就开始过滤,导致精盐质量偏小,从而导致产率偏小;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但低于漏斗口,导致不溶于水的物质进入滤液,进一步导致精盐质量偏小,从而导致产率偏大;
C.转移固体时有少量固体洒落在地面上,导致精盐质量偏小,从而导致产率偏小; D.蒸发操作时,食盐飞溅剧烈,导致精盐质量偏小,从而导致产率偏小。 故填:ACD。
BaCl2溶液(除乙、丙三种试剂依次可以是NaOH溶液(除去氯化镁)、(4)①图中所用甲、
去硫酸钠)、Na2CO3溶液(除去氯化钙、过量的氯化钡)。 故填:C。
②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Cl2+Na2SO4=BaSO4↓+2NaCl。 故填:BaCl2+Na2SO4=BaSO4↓+2NaCl。
③上述试剂中Na2CO3不能用K2CO3代替,原因是过量的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会带入氯化钾。 故填:会带入氯化钾。
(1)玻璃棒用途:引流、搅拌、转移物质等;
(2)蒸发操作时,当蒸发血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靠余热蒸干; (3)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产率情况;
(4)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时,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时,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加入适量稀盐酸时,稀盐酸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过量的的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7.【答案】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 左 NaOH+HCl=NaCl+H2O 稀盐酸 12 NaCl、HCl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
【解析】解:【实验设计】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稀盐酸时,二者发生中和反应,恰好中和时,溶液呈中性,无色酚酞变成无色;故填: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
乙: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增大,所以U型玻璃管中左边的红色墨水液面下降;故填:左;
【结论】(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填:NaOH+HCl=NaCl+H2O; (2)由图象可知,该溶液中pH由大变小,所以是将稀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根据pH曲线判断,当加入A溶液稀盐酸的质量为12g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故填:稀盐
第10页,共11页
酸;12;
(3)由图象可知,当加入l6g A溶液时,溶液的pH<7,呈酸性,说明滴加的稀盐酸过量,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故填:NaCl、HCl;
【反思】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所以实验乙无法证明酸碱中和反应放热;故填: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
【实验设计】甲:根据溶液得酸碱性、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乙:根据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来分析;
【结论】(1)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图象信息以及溶液的pH来分析; (3)根据溶液的pH来分析;
【反思】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