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分析 一、编写指导思想、基本理念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依据《思想品德课
程标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学生成长需要,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俱
进,选取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作为教材内容;以帮
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充分发挥思想品德
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为目标,借鉴国内外课程建设经验,遵循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编写成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具有足够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教材。 ●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更新编写理念,克服以往教材存在的知识化倾向,在有
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能力上,以及“如何做”、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上狠下工夫,力争使教材的编写转到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上来,切实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要求。教材作为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其知识体系搭建,案例、资料选用,内容呈现,活动设计等,都必须切实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欲望,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选取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内容,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构建生活主题模块,对相关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体例、结构贴近学生生活,一步步地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意义,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青少年的良好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以青少年的逐步成
长为主线,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载体,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教材内容和结构回归生活实际,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广阔空间,促进其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
社会道德规范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的品质。坚持正确的道
德观念引导与启发学生的道德实践相统一。丰富实践渠道,设置系列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对道德矛盾冲突的体验和探究,通过道德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
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稳固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灵活多样地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愿学、会学、坚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
●注重学生的成长记录,启发、鼓励学生成长
以学生的自主总结、评价为主,有利于形成科学、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及时做好成长记录,充分发挥总结、评价的激励、促进、反思功能,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
二、教材的设计思路、教学内容呈现方法策略和主要特点 1.构建生活主题单元,实现教材的生活化,凸显综合
性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又是
变化发展的。学生对生活已有了一定经验,并在逐步扩展。教材编写,在知识体系和结构
上,遵循生活的规律、品德发展的规律,不违背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从学生实际出发,以
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
系为主线,从初--N初三通盘考虑,共构建起了20个生活主题单元(其中八年级两册8个
单元)。每一生活主题都是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他们将要面临和应对的。
。 教材编写,选取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为主要素材,关注学生
的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实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本身就是方方面面的综合。教材编写,以生活主题为统帅,坚持共同支持问题解
决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原则,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
机整合。创新体例结构,按单元设置“故事引导”、“共同探讨”、“走进生活”、“我在成长”四模块,其中“创新实践”模块根据单元内容需要灵活设置。“共同探讨”模块里设置2~3 个专题课,专题课内设置针对性强的学习项目(同时起到量化教学的作用)。教材内容,有
相对完整的故事,有系列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表述,有较充足的案
例、资料及适当的图片。单元、模块、专题课、项目内容之间有机衔接,相互关联、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凸现教材的综合性。
2.设计层次不同的系列开放性情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使教材有足够
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材编写,设置了层次不同的系列开放性情境,对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给予了充分引导,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材料的选择,既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并提出现实性强的
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课文间,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讨论、交流等便于师生一起进行的活
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些理论知识的呈现,采取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