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为________mL。
(4)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滴定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待测NaOH 溶液的体积/mL 25.00 25.00 25.00 0.100 0 mol·L-1盐酸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0.00 1.56 0.22 滴定后刻度 26.11 30.30 26.31 溶液体积/mL 26.11 28.74 26.09 依据上表数据列式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在求c(NaOH)和进行误差分析时应依据公式:c(NaOH)c(HCl)·V[(HCl)aq]=。欲求c(NaOH),须先求V[(HCl)aq]再代
V[(NaOH)aq]入公式;进行误差分析时,要考虑实际操作对每一个量即V[(HCl)aq]和V[(NaOH)aq]的影响,进而影响c(NaOH)。
(1)考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规范操作。 (2)考查
由于不正确操作引起的误差分析。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内壁附着一层水,可将加入的盐酸稀释,消耗相同量的碱,所需盐酸的体积偏大,结果偏高;用碱式滴定管取出的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一旦确定,倒入锥形瓶后,水的加入不影响OH-的物质的量,
也就不影响结果;若排出气泡,液面会下降,故读取V酸偏大,结果偏高;正确读数(虚线部分)和错误读数(实线部分)如图所示。
(3)读数时,以凹液面的最低点为基准。 (4)先算出耗用标准盐酸的平均值
26.11 mL+26.09 mL-V==26.10 mL(第二次偏差太大,舍去),
20.100 0 mol·L-1×26.10 mL
c(NaOH)==0.104 4 mol·L-1。
25.00 mL
答案:(1)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D (3)0.00 26.10 26.10
26.11 mL+26.09 mL-(4)V==26.10 mL,
2
0.100 0 mol·L-1×26.10 mLc(NaOH)==0.104 4 mol·L-1
25.00 mL 现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白醋的总酸量(g·100 mL-1)。 Ⅰ.实验步骤:
(1)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量取10.00 mL 食用白醋,在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100 mL的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
(2)用酸式滴定管取待测白醋溶液20.00 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________作指示剂。
(3)读取盛装0.100 0 mol·L-1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如果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________ mL。
(4)滴定。当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滴定,并记录滴定管上NaOH溶液的最终读数。重复滴定3次。
Ⅱ.实验记录:
实验数据 1 V(样品)/mL V(NaOH)(消耗)/mL Ⅲ.数据处理与讨论: (5)甲同学在处理数据时计算得:平均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15.95+15.00 +15.05+14.95)V= mL=15.24 mL。
4
指出他计算的不合理之处:________________。按正确数据处理,可得c(市售白醋)=________mol·L-1;市售白醋总酸量=________g·100 mL-1。
解析:(1)根据量取食用白醋的体积10.00 mL,可知量取时需用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稀释溶液应在烧杯中进行,定容时应用容量瓶。(2)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时溶液显碱性,与酚酞的变色范围8~10基本一致,故选用酚酞作指示剂。(3)滴定管“0”刻度在上,且读数可精确到0.01 mL,故图中的液面读数为0.60 mL。(4)达到滴定终点,即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浅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
滴定次数 2 3 4 20.00 20.00 20.00 20.00 15.95 15.00 15.05 14.95
褪色时,停止滴定。(5)第1次滴定误差明显较大,属异常值,应舍(15.00+15.05+14.95)
去;平均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V= mL
30.100 0 mol·L-1×15.00×10-3 L
=15.00 mL,c(市售白醋)=×10=
20.00×10-3 L0.75 mol·L-1;1 L市售白醋中含m(CH3COOH)=0.75 mol·L-1×1 L×60 g·mol-1=45 g,故市售白醋总酸量=4.5 g·100 mL-1。
答案:(1)酸式滴定管(或10 mL移液管) 烧杯 容量瓶 (2)酚酞 (3)0.60 (4)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浅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5)第1次滴定误差明显较大,属异常值,应舍去
0.75 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