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科学模拟练习2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 A.二氧化碳 B.盐酸 C.碳酸钙 D.甲烷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物; B、盐酸中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物;
C、碳酸钙中含有碳元素,但属于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D、甲烷中含有碳元素,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2. 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答案】B
【解析】【考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溶液的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分析】(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3)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还有部分物质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 (4)溶液的浓稀与它是否饱和无关。
【解答】A.蒸馏水放置多长时间都不会分层,由于没有溶质,所以它不是溶液,故A错误; B.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氢和氧组成的,故B正确;
C.氢氧化钙溶液的温度升高时,它的溶解度会减小,因此如果原来是饱和溶液,那么温度升高后,它还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当温度相同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没有限制温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3. 如图表示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下列甲~丁四项中,正确的项目共有( ) 甲:图中所示的传粉方式为自花传粉 乙:结构①中的精子与④结合形成受精卵 丙:结构③发育成果皮
丁:胚珠内的细胞数决定果实内的种子数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A
【解析】试题难度:较难;
相关考点:传粉;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植物受精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成熟以后,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粘液的作用下,花粉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和花柱,到达子房,在花粉管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中的生殖核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两粒精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内部后,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粒与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完成双受精过程.因此在柱头上的①是花粉,在花柱中的与花粉相连的是花粉管,靠近珠孔处的⑤是卵细胞,胚珠中央
第 1 页,共 13 页
是两个④极核,③是珠被,②是子房壁,故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是①中的精子和④结合的过程,
由图可知,甲:图中所示的传粉方式为自花传粉,甲正确;
乙:结构①中的精子与④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乙错误; 丙:结构③是胚珠发育成种皮,丙错误;
丁: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内的胚珠数决定种子数,胚珠内的细胞数和胚珠数不一样,丁错误. 故选:A
4. 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食物中的蛋白质只有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被身体吸收。下列消化液中,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是( )
①唾液 ②胃液 ③胆汁 ④胰液 ⑤肠液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D 5. 温州气象台2007年9月18日11时发布的台风紧急警报,今年第12号台风“森拉克”今天10时中心位置在温州偏南大约200公里附近的海面上,就是在北纬26.2度,东经120.6度,中心气压96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35米/秒(12级)。这里的“百帕”是( )单位 A.压力 B.距离 C.压强 D.速度 【答案】C
6. 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因而会导致种内、种间出现生存斗争 B.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C.生物都有变异的特性,因此生物的进化与遗传无关 D.现代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7. 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有许多。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B.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属于特异性免疫 C.非处方药服用前不用阅读说明书
D.隔离治疗肺结核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答案】C 8. 如图甲是小军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图乙是小王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②具有细胞核,能够吞噬病菌 B.图甲中的③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C.图乙中a、b、c三条血管分别是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D.若图乙表示肺部血管,则血液流经b后静脉会变成动脉血 【答案】B
9. 下面四幅图中,经纬度位置相同的两点是( )
第 2 页,共 13 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答案】C
10.衣服沾上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直接用水很难洗净。要除去白色衬衣上的铁锈,你认为比较适宜的液体是( ) A.白醋 B.酱油 C.酒精 D.洗洁精 【答案】A
11.甲、乙两金属球,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先将甲球投入冷水中,待热平衡后水温升高t℃,取出甲球(设热量与水均无损失),再迅速把乙球投入水中,这杯水热平衡后水温又升高t℃,设甲、乙两球的比热容分别为c甲和c乙,则有( )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c乙 D.无法确定 【答案】C
12.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进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可以证明地壳变动。下列证据不能说明地壳存在变动的是( ) A.板块交界处爆发火山 B.高山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C.我国南海进行填海造岛 D.不断扩张的东非大裂谷 【答案】C
1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
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升高温度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D.③④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液质量减少 【答案】C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甲的溶解度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乙的溶解度;①②两溶液均有固体剩余,均为饱和溶液,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升高温度后,乙为饱和溶液,甲为不饱和溶液;①甲溶液中溶质溶解质量增加,②乙溶液溶质析出,溶液质量减少;未说明溶液的质量,不能判断①、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故选C。
14.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经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B.①②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
D.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②溶液
第 3 页,共 13 页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再过4秒,两车相距16m D.v甲<v乙,s=8m 【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图读出甲乙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
(2)根据甲、乙各自的速度和时间,算出4s通过的路程,它们的路程之和就是P、Q两点间的距离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s甲=8m时,t甲=8s;s乙=12m时,t乙=4s; 则甲的速度:v甲=乙的速度:v乙=
==
=1m/s; =3m/s,
故v乙>v甲;
(2)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1m/s×4s=4m,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3m/s×4m=12m, 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4m+12m=16m; 再过4秒,两车相距s=s乙+s甲=4m+12m=16m.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速度有关的知识和对图象的分析处理能力;从图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运用速度的公式求出题目中的量.
15.如图为近视和远视的成像光路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为近视,应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B.图甲为远视,应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C.图乙为近视,应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D.图乙为远视,应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答案】A
16.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装高锰酸钾,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时,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C.实验室用CO与CuO反应制取铜时,先通CO,再点燃酒精灯加热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答案】A 17.小刚学习了磁的知识后,标出了下列四种情况下磁体的磁极(小磁针的黑端为N极),其中正确的是( )
第 4 页,共 13 页
A. B. C. 【答案】C
18.关于雨后的彩虹有以下说法:①由于地球是球形的,故彩虹是圆弧形的;②观察彩虹应该迎着阳光观察;③彩虹现象实质是光的色散现象;④彩虹常在雨过天晴时出现,是因为雨过天晴时空气可见度高。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19.下列除杂试剂和方法使用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和方法 A Cu(Fe2O3) 加入稀硫酸,过滤 B H2(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洗气 C NaOH溶液(Na2CO3) 加入石灰水,过滤 D CaO(CaCO3) 加入稀盐酸,过滤 【答案】D 20.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模型法等。下述事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 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②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③研究电流时用水流作类比 ④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⑤通过电解水来研究水的组成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考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分析】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保证其他因素相同,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民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叫模型法。
【解答】①如果探究材料对电阻的影响,就要保证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因此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使用的控制变量法;
②物质的溶解性受到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的影响,如果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就要保证溶剂和溶质相同,因此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时使用控制变量法;
③水流十分常见,而电流看不到摸不着,用水流的特征类比电流,因此研究电流时用水流作类比,使用了类比法;
④探究电阻和电流的关系时,保证电压相同,因此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使用控制变量法;
⑤通过电解水来研究水的组成,使用了分解法。 因此研究方法相同的是①②④。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21.在一片水稻田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以昆虫为食,三者的关系可用图表示,图中各长方形的长度分别表示上述三者生物的数量,长方形越长,表示该生物的数量越多,请回答:
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是哪一种生物:
D.
第 5 页,共 13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