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律动课是一门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专设的一门重要学科,舞蹈教学则是律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聋生的情操,使聋生在对美的追求与品味中,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无论诗、歌或舞,都是由人的内心出发的,内心所指,然后才表露于外。“以情动情,随心而舞”在舞蹈教学中就显得犹为重要。然而由于聋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不能对舞蹈形象的外在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感染,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到以情动情,随心而舞,从而帮助聋生表现舞蹈动作变化中特定的美感。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舞蹈的情感激发聋生的感情,做到以情动人。
二、在律动教学中要注意眼睛的训练,从而使聋生在舞蹈表演中做到“眉目传情”。
三、在舞蹈教学中注意聋生表情的训练,让聋生在舞蹈表演中达到形神兼备。
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指导聋生做到 “以情动情 ,随心而舞”
律动课是一门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专设的一门重要学科,舞蹈教学则是律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聋生的情操,使聋生在对美的追求与品味中,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无论诗、歌或舞,都是由人的内心出发的,内心所指,然后才表露于外。“以情动情,随心而舞”在舞蹈教学中就显得犹为重要,然而由于聋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不能对舞蹈形象的外在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感染,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到以情动情,随心而舞,从而帮助聋生表现舞蹈动作变化中特定的美感。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舞蹈的情感激发聋生的感情,做到以情动人。
实际上,舞蹈自心生。舞蹈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娱乐身心作用,无论观者或舞者,均能自娱于其中。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礼记.乐记》中载道:“是乐出于人而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于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古人认为,音乐和舞蹈都产于人的自身,却又反过来感染着人类,象雨水出自山林,却淋漓于山林;火烧自木头却反过来燃烧着木头一样。大迁世界,风云变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切运动都在诱发着人的感知与美的追求。
在这个意义上说,聋童对美的事物有着自己的感知,不同的是:聋生的直观思维、一尘不染的内心世界、涉世未深的眼睛注定其无法进行正确的审美活
动。此时,教师便要发挥作用,采取措施进行诱导,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情。
举个例子:我在教授《七月火把节》这个舞蹈之前,作了一系列的诱导活动。《七月火把节》这首歌曲欢快且富有激情。我先让学生观看这首歌的MTV,让学生观看彝族人民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情节,并介绍与火把节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彝族人民欢渡火把节的情感,了解彝族人民好客的优良传统和彝族人民的一些风土人情,结合歌词,让学生体会歌词中欢乐的感情,体会少男少女踏着青春的旋律舞动以及火把节节日的气氛。有了这些感情铺垫,学生便对这个舞蹈的主题理解了许多,由此来激发聋生强烈的思想感情,激发其对舞蹈浓烈的兴趣。
二、在律动教学中要注意眼睛的训练,从而使聋生在舞蹈表演中做到眉目传情。
中国古典舞蹈中,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一说,中国古典舞蹈演员们十分讲究眼部的传神与内涵。他们把常人的“看”艺术化,通过眼睛表达七情六欲,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若眼睛没任何内容,想必一个再优美的舞蹈动作,亦苍白如纸,难以吸引观众。眼睛作为身体器官的部分,其作用不只是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媒介,仅仅把外部的所有信息反射入大脑,更重要的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有“心灵窗户”之称。而由于聋生存在听力障碍,在舞蹈表演中,用聋童的视觉作为补偿聋生听力缺陷的途径,眼神就显得更为重要,优美的肢体语言加上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足以感动观众。
聋生对舞蹈形象的展示,仅仅处于模仿阶段。这种模仿是单纯的、单一的甚至是木纳的。实际上,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二度创作。无论是动作,眼神或感情,均是舞者在舞蹈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
元素,进以表达自己对舞蹈形象的理解。然而由于聋童无法获得音乐启迪,未能达到这种水平,舞蹈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美的象征,如何去理解,如何用眼睛表现情感,如何做到眉目传情,等等这些都无法进行。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律动教学中,加以强化训练。我在每节律动课的基本功训练中就加入了眼部表演的训练。我利用少儿音乐《小鸟,小鸟》创编了一个专门针对眼部训练的小组合,这个音乐节奏明快、跳跃,正好用以进行眼睛、头部、手的和谐配合的练习,训练聋生眼睛的灵活性。比如我在编排诗乐舞《心语》时,就要求学生用不断变化的眼神来表达舞蹈中的情感,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和诗歌的内容,舞者的眼神时而迷茫无助,时而充满了希望,时而坚毅……时刻用眼神传递着内心世界的变化。将舞蹈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在舞蹈教学中注意聋生表情的训练,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达到形神兼备。
作为一名观众,纵使无任何音乐,都可从舞者身上感受到舞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达到这种效果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直接感受其中感情。所谓“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凝聚的焦点,舞者根据舞蹈所表现的内容,进行春夏秋冬四季的面部表情更替。
然而,人们对舞蹈的感觉,只有舞蹈才能唤醒。正如《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那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舞蹈也是如此。舞者只有完全投入舞蹈当中,理解动作要领,对舞蹈的整体风格进行合理拿捏,把握分寸,揣摩角色特点,才能做到,它是舞者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
这样的要求,对于聋生来说似乎高了点,毕竟面部表情技巧,无论是理论或实践,都无答案可寻。如何使一个纯粹的舞蹈模仿者正确地表现出情感,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