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建筑推进生态文明
作者:叶治安、宋心昌、陈桂兰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7年第6期
摘要:绿色建筑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囿于客观条件,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基本上都是零打碎敲的,严格地说,目前还处于个体行为状态,只有极少数国家如丹麦是国家整体行为,至少是城市的整体行为。从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上说,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手段,也是更新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如果大家都能关注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
一、厘清概念
叶:倡导低碳社会,推行生态文明已是世界潮流。在这个进程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现在人们一般都把绿色建筑理解成屋顶花园、墙面立体绿化什么的,据说持此狭隘理解的人还不在少数。所以在进入主题前,能否先请您诠释一下绿色建筑的内涵?宋:从一个宽泛的层面上去审视,屋顶花园、墙面立体绿化等当然也可视为绿色建筑的一个内容,但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宏观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内涵则是非常广泛的。如果把它浓缩成一个概念,就是指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条件下的一种建筑。2004年8月,国家建设部对“绿色建筑”曾有过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所以,绿色建筑还可以解释为在全寿命期内(从规划设计到拆除回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叶:今天在理论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但理论毕竟是抽象的,如果没有或缺乏实际和直观的感受,大家还是难以认识和认可生活中的新事物。您能否把绿色建筑的内容再做更具体一点的介绍?
宋:主要是四个方面:1.建造之前是合理规划与合理设计——土地利用集约化、节约建筑材料、合理的机电系统;2.建造时期是建材选择与建造方式——绿色建材的使用、生态、环保等(降低P M2.5);3.建成使用时选择绿色能源与循环利用资源——太阳能、地热能、外围护节能、能源回收、中水回收等;4.使用之后则是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从节约能源的角度上来说,采暖和制冷是绿色建筑必须要考虑的一环。在采暖上,房屋建造要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空调的热使用。在制冷系统的设置上,要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进行设计,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所以绿色建筑在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要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求资源可再生利用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在节约水资源方面,要考虑中水回收、雨污分离以及合理使用养护绿化的用水等……
叶: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因为我曾看到过一个材料,说是我国建筑在节约能源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举例说,在气候条件大体接近德国的北京,上个世纪80年代,建筑采暖能耗标准和德国的水平差不多,每平方米每年消耗大约在25公斤至30公斤标准煤;但到了新世纪初,德国建筑采暖能耗降低了2/3左右,而北京却基本保持原样。
宋:确实如此。因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世界能源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与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却忽视,或者说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发展,所以导致了今天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绿色建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回归自然,这是有很多具体要求的。比如就室内环境而言,建筑物内部不能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且有利于身心健康;从室外环境来说,绿色建筑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动静互补、和谐一致,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还有绿色建筑对地理条件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等等。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等功能,因此它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名称不一样,内容是相同的。
二、他山之石
叶:据我对专业知识有限的了解所知,绿色建筑这一理念已问世半个多世纪了,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总体上说仍属于起步阶段。是不是这样?
宋:可以这么认为。绿色建筑的概念最早是美籍意大利人保罗?索勒瑞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格哈格写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业界把这看作是绿色建筑或生态建筑学的发轫;到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绿色建筑就此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建筑理念虽然是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在实践上却是欧洲领先,这里面有三大原因:一是政府的政策力度不同。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府较早地制定了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制订了一系列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而美国政府则忽略了节约的策略,一味地强调补充和供给,这就使得建筑继续往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的方向发展,解决的方法则是由政府去寻找和开发更多的能源及资源来填补这一空白。二是生活方式的取向不同。有人曾形象地将欧美普通民众的住和行的追求做了比较:美国人生活所必须的条件如居住和工作,要在有集中供暖及空调的建筑内,出行靠汽车等,这不但显得有点奢侈,还造成美国人因生活需求而对绿色建筑产生了一种排斥心态。欧洲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在于有足够的食物,一个用木柴燃烧壁炉取暖的家和最优化的公共交通等,这也是欧洲人更易于认可和接纳绿色建筑的原因。三是对能源和资源拥有的程度不同。相对于欧洲大陆各国,美国人均能源和资源占有量要大得多,以火力发电的主要原材料煤炭为例,据国际权威部门统计,美国的煤炭储量是115 891万吨,而整个欧洲大陆的煤炭储量是144 874万吨,但欧洲的人口是7.4亿,而美国则是3.2亿。
叶:我臆度欧洲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数量也肯定是多于美国。
宋:那是当然。欧洲闻名于世的绿色建筑实例不少,比如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朱比利校园、苏格兰的斯特林村屋、法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柏林的戴姆勒奔驰大楼、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法兰克福的商业大楼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北欧和西欧的绿色建筑发展最快,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也在加紧步伐跟上。
叶:诚如你所言,因为国情和资源方面的不同,所以欧洲国家对节能环保较北美更为迫切。在最近一次的全球人居评选中,北欧国家囊括了前三名,其中丹麦荣膺榜首。资料显示,与气候相似的大多数国家的一般标准相比,丹麦新建筑的节能效果最是突出,那儿每年每平方米加热地板的空间允许最大能源需求远低于瑞典、挪威、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
宋:2012年8月,哥本哈根市议会在2012年8月通过的《哥本哈根2025年气候规划》中明确表示,哥本哈根将成为世界上首个碳中和城市。这就意味着向世界宣告,这座城市新建和已有的建筑将全部是绿色建筑,另外还反映出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囿于客观条件,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基本上都是零打碎敲的,严格地说,目前还处于个体行为状态,只有极少数国家如丹麦是国家整体行为,至少是城市的整体行为。
叶:前年我在丹麦旅行时,当地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丹麦是最早进入中国大陆传播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的理念、技术和经验的国家之一,丹麦的奥胡斯建筑学院与中国清华大学已联合开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教学。
宋:我想丹麦之所以能在绿色建筑上处于领先地位,大概是未雨绸缪的原因。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几次能源危机,令丹麦对能源供应安全产生担忧,因为丹麦的能源消耗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和长期能源供应安全直接影响到丹麦的国家安全和政策导向,所以丹麦政府随后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到2050年丹麦将成为100%化石能源零依赖的国家,如此绿色建筑也就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一部分而被提到了相应的位置上。现在我们国家的石油一半以上依赖进口,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着眼,丹麦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叶:据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 BC)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 E E D)在业内很有影响,你是否也能简单介绍一下?
宋:L E E D是针对美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旨在设计中有效地减少对环境和住户的不利影响。在世界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环保评价标准以及建筑可持续评价标准中,目前它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3年,我国引进了该标准,次年开始有项目注册,10多年来项目认证发展很快。但是,L E E D毕竟是“舶来品”,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2006年,我国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年,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问世。与美国L E E D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注重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理念。
三、域内情势
叶:从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上说,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手段,也是更新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你多年在这一条线上担纲采访工作,对业内行情较为熟悉,能否简略介绍一下中国大陆目前在绿色建筑方面的进展如何?
陈:在全国范围内,上海、江苏、山东、重庆、深圳等省市的绿色建筑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深圳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早,他们创下了四个“率先”:率先探索建立建筑节能减排制度体系,率先全面推进绿色节能建筑建设,率先集中开展绿色节能建筑工作试点示范,率先培育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相关产业。现在深圳正全力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城市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是全国唯一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
另外,有些省市经济发展不一定名列前茅,但在推行绿色建筑上却不甘人后。比如贵州2015年公布了《贵州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其中有多项激励措施,如凡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可获得减税或减少收费的优惠,这里面包括了开发民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这样的优惠政策,对鼓励企业开发民用绿色建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叶:上海目前的情况如何?
相关推荐: